实践五阶段渐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践五阶段渐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简述了对“模式”的理解,包括办学模式的涵义、类型、特点与表现,并阐述了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解释的理解并介绍了“市场驱动、四业交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了教学实践经验,探索物流管理专业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增强办学实力,探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办学模式 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全国各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我校围绕强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初见成效。本文将以浙江长征职业学院为例,开展工学结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一、如何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各国所关注的问题
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洲教育部长会议就组织了一个“第三级教育多样化专题调查组”,经过六年在英、法、德、荷兰、挪威、瑞士、瑞典七国的调查与试验,指出:传统的高等教育制度,既不能满足各方面差别不断增加的学生们的需要,不同于传统大学教育的另外形式的教学计划,就是要“更着重于就业需要”,“专业和职业走向必须以关于劳动力市场发展情况的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系统情报为基础”。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届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大会提出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说:“几乎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都趋向多样化,虽然有些学校,尤其是具有理论传统的大学对变革有一定程度的抵触,但从总体上说,高等教育已经在较短时期内进行了意义深远的改革。
二、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加快才培养模式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实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必须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新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以适应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类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新要求。
高职教育在国民教育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在指导高职教育的理论还正在探讨之中,就以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为例,目前在教育理论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对“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这三种模式之间的区别上还存在不同的理解。
表1列出了部分学校在探索相关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述。从中也可以看出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正处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因此,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以下简称“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本着这样的精神,我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物流管理专业与企业建立工学、校企合作关系,把知名企业引进校园,共同搭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平台。经历了: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企业参与教学;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企业进校园共建经营实体五个渐进式的发展阶段。
(一)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2007年下半年,我院与浙江顺丰速运集团公司,达成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意向。并初步作了两种设想:
(1)将公司作为校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2)公司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岗位。经过努力于2008年初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达到了第二个设想。
二、企业参与教学
随着学院一课双师教学改革的推行,校企双方合作深入发展,物流管理专业经学院同意,从企业的人力培训讲师中选拔了多名作为校的兼职教师,来自生产一线的教师,通过知识传授和言传身教,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企业参与专业建设
为更好地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关度,加强专业的适用性,聘请著名的省内公司企业家以及国内著名的行业专家学者参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就专业发展建设,课程设置等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四、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国内物流业的迅速扩大,长三角物流企业凸显专业人员短缺,企业不但愿意提供实习工作岗位,并希望能有定岗实习生。我们初步作了三种设想:(1)定向式培养(2)合作式订单培养,(3)委托培养。经过与企业的多次协商与沟通,达成定向式培养。从该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中,学院与企业共同商定企业岗位需求数量,签订协议,经岗位实习向该企业输送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形成一种常态,定期向企业输送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在对学生进行顶岗实训后,成为了正式企业员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