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的研究
摘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管理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文章从强化学生管理理念,转变学生管理思路,增强学生的市场意识以及开辟学生管理的网络化等方面出发,探讨了如何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046-02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的作用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成人成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促使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提升教育管理实效,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形成。
为学生思想教育搭建了平台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彻底改变了学院式教育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真实性,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平台。学生通过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能够激发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训练,在顶岗实习中,还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学生在企业能够实际感受企业制度与文化,从而培养自强自立、自力更生的精神。这是学院式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因此,通过工学结合,利用企业环境塑造人、锻炼人、激发人、改造人,对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企业实习,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风气和环境氛围对学生耳濡目染,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情感都在这一环境中得以体验和熏陶。企业文化是企业中所有成员所共同遵守的准则和精神,企业员工共享这种成果和传承这种价值观念和取向。因而,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具有积极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在校所学的思想道德理论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指人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特长,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学生在校所学及师生交往对综合素质具有促进作用,但学生进入社会和企业锻炼,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人群类别的变化,对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企业实习,既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树立合作意识和自律意识,又能增强自信心、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除此之外,还能利用企业工作平台,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
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
学生管理本身是一项繁杂而琐碎的工作,学院有学工处,各系有党组织,还有辅导员。特别是辅导员,管理上百名或数百名学生,直接与学生打交道,检查学生到校情况、听课情况,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虽然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了促进作用,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当代大学生个性意识强,心理脆弱,吃苦精神差,集体意识淡薄,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大;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也给学生管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研究。
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交替进行 工学结合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交替进行,理论学习在教室课堂,实践训练在实训室或实习车间进行。学生的实习与实训情况只能通过指导教师了解,与以往直接了解存在较大的差距。
学生顶岗实习远离学校 相比在校实习实训来说,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往往远离学校,顶岗实习并不是全班进入一个车间或一个企业,而是分散到若干个企业或若干个地区。对学生实习相对集中的地区或企业,学校派教师指导、管理,对学生不集中地区或企业,只能通过企业或与学生进行电话沟通联系,管理难度增大。
学生在校时间不统一 高职教育采取“2+1”的培养方式,学生在校两年时间,其课程安排两年半时间,最后一学年大部分学生采取顶岗实习或自己寻找工作,在校学生不多,部分课程,包括部分专业课,大部分学生因实习不能参加,给正常教学带来了许多问题。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这类现象。学生在校时间不统一,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一是辅导员要准确掌握在校学生情况;二是要掌握不在校学生的去向以及联系方式;三是对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不在校期间所开课程的评价有难度。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
学生管理的思路与创新
强化教育管理理念,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和就业导向 要分析高职学生的特征及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带来的新问题,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思路。一要改变传统管理模式,适应教育模式的变化,从传统的单纯由教师担任教育者转变为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担任教育者。理论教学是以授课形式,实习指导是以操作演示或指导操作的方式,对学生而言,从听课到操作有一个适应过程。二要认识到教育客体的变化,主要是学生由单纯学知识的身份,转变为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这种身份的变化,给学生心理等各方面带来压力和挑战;三是教育环境的变化,学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