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3.3 元素教学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docx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3.3元素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3.3元素”。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紧接前两节课的原子、分子概念,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化学性质、化学变化打下基础。教材中列举了常见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并与学生已有的元素知识相联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科学探究意识:通过实验探究元素的性质,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的能力。
2.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元素在物质构成中的基础作用,培养其对科学知识的敬畏和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3.科学责任:教育学生了解元素对环境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科学思维:通过元素符号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为后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元素符号的书写和识别:重点在于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并能准确识别不同元素符号。
解决方法:通过示范、练习和游戏等形式,强化学生对元素符号的记忆和识别。
难点:
1.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并能根据元素的位置判断其性质。
解决方法:采用逐步引导的方式,从简单的元素性质入手,逐步过渡到周期表的复杂应用,结合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理解原子结构如何影响元素的化学性质。
解决方法:通过对比不同元素的结构图,分析其化学性质的变化,并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建立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和识别方法。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位置讨论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利用实验演示,如通过金属与酸反应实验展示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增强学生对元素性质的理解。
4.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原子结构。
5.设计“元素知识竞赛”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对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等知识的记忆。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化学世界的一个基本概念——元素。你们可能已经在生活中接触到了很多不同的物质,比如水、空气、食物等。那么,这些物质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奥秘。
【新课导入】
(一)元素的概念
1.老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元素?”
2.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元素的定义:“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老师解释:“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每一种元素都有其独特的性质。”
(二)元素符号
1.老师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观察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
2.学生跟随老师一起书写几个常见元素的符号,如H(氢)、O(氧)、C(碳)等。
3.老师强调符号书写的注意事项,如单字母符号大写,双字母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三)原子序数与相对原子质量
1.老师讲解原子序数的概念:“原子序数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顺序,也是元素原子核中质子数的数值。”
2.学生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学习并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
3.老师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指元素的一个原子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4.学生通过教材中的表格,了解并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活动探究】
(一)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1.老师提出问题:“元素的性质有哪些变化规律?”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元素周期表,分析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3.每组选代表发言,老师点评并总结。
(二)元素与物质的联系
1.老师提问:“元素是如何与物质联系起来的?”
2.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总结:“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3.老师举例说明,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巩固练习】
1.老师布置课堂练习题,包括元素符号书写、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匹配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小结】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2.老师强调:“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掌握元素的知识对于理解化学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作业布置】
1.老师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教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