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 第1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3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6.docx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3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说课稿新人教版选修6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3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说课稿新人教版选修6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3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包括可持续发展思想、环境正义思想、环境伦理思想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已学过的环境、人口、资源、生态等知识密切相关,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人地协调观和生态文明素养。通过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学生能够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途径的多样性,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地关系观,以及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概念及其在环境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②掌握环境正义思想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原则和作用。
③分析环境伦理思想在环境问题解决中的指导意义。
2.教学难点:
①将抽象的环境问题解决思想与具体的案例分析相结合,理解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②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分析不同环境问题解决思想之间的差异和适用性。
③引导学生从全球视野出发,认识环境问题解决的国际合作与共同责任。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关键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加深对环境问题解决思想的理解。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利益相关者,探讨环境问题解决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和地图,直观展示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4.鼓励学生进行项目导向学习,分组研究特定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图片和数据,如雾霾、水污染、森林砍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随后,提出问题:“面对这些环境问题,我们有哪些基本的解决思路?”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知(20分钟)
①可持续发展思想: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如中国的节能减排政策,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性。
②环境正义思想:讲解环境正义的内涵,通过讨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环境问题上实现公平与正义。
③环境伦理思想:分析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如尊重自然、和谐共生,通过案例探讨,如动物保护运动,让学生理解环境伦理在环境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环境问题,运用本节课所学思想,提出解决方案。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案例分析:展示一系列实际环境问题案例,如垃圾分类、水资源管理,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环境问题解决思想,并讨论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环境问题解决的基本思想,强调可持续发展、环境正义和环境伦理的重要性。
提问环节:针对本节课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一篇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文章,思考文章中提到的解决思路,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下节课预告:告知学生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预习,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一书,介绍可持续发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实践案例。
-《环境伦理学》选段,探讨环境伦理在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下的表现。
-《环境正义:理论、政策与实践》报告,分析环境正义在国际环境政策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查找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律和条约,如《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了解全球环境保护的政策趋势。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资源或图书馆,寻找本地或全球的环境污染案例,分析案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环保项目或企业,实地了解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
-设立环境问题辩论小组,让学生就特定的环境问题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