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陨石教案 浙教版.doc

发布:2019-12-05约3.14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陨石教案 浙教版 教学目标:   1.运用科普文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了解陨石的知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2.了解课文说明的严谨和文句的生动,理解“异乎寻常”、“貌不惊人”、“目瞪口呆”、“天然史书”、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能运用科普文的阅读方法读书,了解常州陨石的有关知识,了解课文的定法。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写法,激发学生探求科学奥秘的热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运用科普文的阅读方法,读懂第1.2自然段,了解常州陨石的外形和来历。   教学过程:   1.揭题,回顾学法。   科普说明文学习有哪两个基本学习要求?   (掌握课文的知识要点,了解课文的写法。)   科普说明文一般该怎样阅读?   (学习生字词——梳理介绍的知识要点——了解介绍知识点的说明方法。)   2.自学,初知大意。   (1)自学生字词,读准生字字音,比较组词:   暮——墓——幕——慕遨——傲——熬   联系上下文了解下列词的大意:   异乎寻常貌不惊人目瞪口呆天然史书   (2)课文介绍的陨石是哪儿的?怎么来的?有什么用处?   3.阅读,了解1.2自然段。   课文的旁注有什么作用?   根据第1自然段旁注阅读填表。   人们为什么对这块石头那么感兴趣?称它为异乎寻常的石头?根据第2自然段旁注阅读填表。   陨石坠落许家,人们为什么目瞪口呆?   根据填表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陨石的来历。   4.巩固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填空:   陨石的外形很特别,一是 ,二是 。   陨石坠落时,天空传来 的响声,发出 , 的工夫,它划着 的线,坠落到地上,钻入一个 的洞。洞里有 的亮光,还有 的热气。它是送给我们的礼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陨石的科学研究价值,激发探求自然奥秘的热情。   2.了解课文严谨和形象的说明特点。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课文介绍了什么?   说说这块陨石的外形特点和来历。   2.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   自由阅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游人们常围在落星亭周围,对这些石头津津有味地谈论?人们会谈论些什么?   (2)为什么它坠落时会有夺目的火光和巨响,会砸出1米多深的洞,还有一股热气?   (3)为什么说陨石是送上门来天然史书?这块陨石是什么类别的陨石?   独立读划——同桌互议——全班交流讲评。   3.研究写法。   这篇《陨石》的写法和《意想不到的灾难》有什么不同?   (叙述来历是生动具体的叙事而不是简略的概述;从来历到陨石的研究价值之间是用设问句作过渡,自然而吸引读者。)   严谨:时间、地点准确,价值科学说明。   生动:陨石外形介绍形象,开头吸引读者,设问句点明异乎寻常石头的地位——宇宙礼物,并引出下文;陨石来历介绍具体形象。   4.小结。   课文旁注有什么作用?读了后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   5.延伸作业。   (1)摘录课文的设问句、拟人句。 (2)根据课文内容,用“异乎寻常、貌不惊人、目瞪口呆、天然史书”说一段话。 附送: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雪1教案 鄂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要多带领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让学生分别找出描写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雪》中“优美”与“壮美”两个形象的和谐统一,从中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彭丽媛的《塞北的雪》,投影《塞北的雪》的歌词。 学生听音乐、听老师导入。 2.老师引:这是一首歌唱塞北的雪的名曲。本文的作者看见那纷纷扬扬的大雪浮想联翩,赋予了塞北的雪怎样的品格? 学生听讲,思考。 3.问:我们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过渡:对于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感想也不一样。今天我们来看看1926年的鲁迅先生对于雪的感想又是如何? 学生讨论后交流。 二、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出示问题(出示问题之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学生思考后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2.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思考明确:南方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孤独。 三、启发学生讨论,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