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 第1章 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2节 第1课时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鲁科版必修第二册.docx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第2节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说课稿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围绕“元素周期律”这一核心内容展开,以鲁科版必修第二册教材为基础,通过实验、分析、总结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深刻理解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究元素周期律,提升观察、分析、推理和归纳能力。增强化学学科思维,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发展模型建构和科学解释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化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包括原子序数、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解释和预测元素的性质。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理解原子结构中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的影响,特别是过渡元素和内过渡元素。
-分析元素周期律中的异常现象,如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
-将抽象的元素周期律与具体的化学现象相结合,如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在实际反应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鲁科版必修第二册化学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元素周期表图片、电子排布图、元素性质变化图等多媒体资源。
3.实验器材:准备原子模型、电子轨道球等实验器材,用于演示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律。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营造互动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元素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元素与物质、生命的关系。
-提问:我们如何了解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元素?引入原子结构的概念。
-通过提问“原子是如何构成物质的?”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元素周期律”。
2.讲授新知(20分钟)
-首先,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电子层和电子数。
-展示元素周期表,讲解原子序数、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通过实例分析,如氢、氦、锂等元素,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讲解元素周期律中的趋势,包括原子半径、离子化能、电负性等。
-利用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律的图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期性变化。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给出几种元素,要求学生根据元素周期律预测它们的性质。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巩固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
-教师巡视,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元素周期律的核心内容。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到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出思考问题,如“元素周期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激发学生的思考。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布置拓展阅读任务,推荐学生阅读与元素周期律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
-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验探究,如制作简单的元素周期表模型。
知识点梳理
1.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带正电荷。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围绕原子核运动。
2.电子排布规则
-电子根据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进行排布。
-电子层和能级概念,电子层分为K、L、M、N等,能级分为s、p、d、f等。
3.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序数是元素周期律的基础,它决定了元素的电子排布。
4.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周期表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横向排列的行,表示电子层数相同。
-族:纵向排列的列,表示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5.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随周期从左到右减小,随族从上到下增大。
-离子化能:随周期从左到右增大,随族从上到下减小。
-电负性:随周期从左到右增大,随族从上到下减小。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周期从左到右递减,随族从上到下递增。
6.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利用元素周期律预测新元素的性质。
-解释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存在形式。
-分析化学变化中的规律,如氧化还原反应。
7.过渡元素和内过渡元素
-过渡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d区的元素,具有特殊的电子排布。
-内过渡元素:位于元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