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 高考强化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同步教学设计(鲁科版2019).docx
第1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高考强化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同步教学设计(鲁科版2019)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第1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高考强化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同步教学设计(鲁科版2019)”主要围绕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原理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进行讲解。内容紧密联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掌握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提高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章节内容系统、全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符合教学实际需求。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运用元素周期律预测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子模型的建立;
②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原理和元素周期律的理解;
③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④元素周期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①原子内部结构的微观图像及其与宏观性质的联系;
②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其内在原因;
③运用元素周期律进行元素性质预测和化学问题解决的方法;
④将抽象的原子结构与周期律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使用PPT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和元素周期表;
2.教学软件,利用化学模拟软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原子内部结构;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在线资料,拓展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
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学生对已知元素的熟悉度,通过展示几种常见元素的图片,提问:“同学们,这些元素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元素的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而导入新课“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2.新课讲授(15分钟)
①通过PPT展示原子结构的基本模型,讲解原子核与电子云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
②利用元素周期表,讲解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排列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③结合具体元素,分析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如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3.实践活动(10分钟)
①分组实验:每组学生观察不同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记录实验现象,并与原子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②利用教学软件,模拟原子结构的变化,观察元素周期表中的性质递变规律。
③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预测某一未知元素的性质,并讨论预测的依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①讨论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举例回答:钠(Na)和氯(Cl)的原子结构差异导致的性质差异。
②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共同特征,举例回答:碱金属元素(如钠、钾)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③探讨元素周期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回答:如何利用元素周期律选择合适的材料。
5.总结回顾(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在化学研究和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原子结构如何影响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律在哪些方面有实际应用?”等。确保学生在45分钟内能够充分理解和吸收本节课的知识点。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①原子结构的发展历史: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如道尔顿的原子论、汤姆逊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玻尔的量子轨道模型等,帮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科学探索过程。
②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介绍元素周期表从最初的形式到现代版本的演变,包括门捷列夫创建周期表的故事、现代周期表的结构和分类方法等。
③实际应用案例:介绍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在材料科学、药物设计、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如半导体材料的开发、新型药物的设计合成、污染物的检测与处理等。
④相关实验技术:介绍用于研究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实验技术,如光谱分析、质谱分析、核磁共振等。
2.拓展建议
①阅读拓展:鼓励学生阅读有关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科普书籍或文章,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②实践活动:建议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活动,如制作简单的光谱分析实验,观察不同元素的光谱线条,从而加深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
③研究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