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篮球——行进间篮球运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七年级.docx
第四章篮球——行进间篮球运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七年级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第四章篮球——行进间篮球运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七年级”章节主要围绕行进间篮球运球的技能进行教学。教材以实践操作为核心,结合理论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行进间运球姿势、动作要领以及训练方法。本节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教学内容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体育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聚焦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运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掌握行进间篮球运球的技能,提高运动技巧和协调性;健康行为方面,通过篮球运动,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心肺功能和身体协调性;体育品德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运动道德,养成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行进间运球的正确姿势:包括身体重心、手臂的摆放、球的控制等。教师需要强调运球时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确保学生在行进间能够稳定控制篮球。
-运球动作的连贯性:学生在行进过程中要能够保持动作的连贯性和节奏感,避免出现停顿或中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重复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运球时的节奏和步伐。
2.教学难点
-控制球的手法:学生往往在运球时掌握不好手法的力度和角度,导致球控制不稳。教师可以通过分解动作,让学生分别练习拍球和接球,从而更好地掌握手法。
-转向变向时的协调性:在行进间运球时,学生需要在转向或变向时保持球的稳定和动作的流畅。教师可以设置障碍物练习,让学生在绕过障碍物时练习转向变向的技巧,突破这一难点。
-节奏感与身体协调:学生在行进间运球时,容易忽略节奏感和身体协调性的培养,导致动作生硬。教师可以通过音乐配合运球练习,让学生在音乐的节奏中找到运球的节奏,提高身体协调性。
教学方法与策略
1.结合讲授与示范,通过步骤讲解和动作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行进间运球的技巧。
2.设计分组练习和竞赛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竞技提升运球技能,增强团队协作。
3.使用视频教学,播放专业运动员的运球片段,帮助学生对比、分析并改进自己的动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行进间篮球运球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篮球场上都见过哪些运球技巧?哪种运球技巧最实用?”
展示一些专业篮球运动员行进间运球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行进间运球的技巧和节奏。
简短介绍行进间运球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在篮球比赛中的应用,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行进间篮球运球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行进间篮球运球的基本概念、动作要领和训练方法。
过程:
讲解行进间运球的定义,包括运球的姿势、手臂的摆放、球的控制等。
详细介绍行进间运球的动作要领,使用图示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行进间篮球运球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行进间篮球运球的技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行进间运球案例进行分析,如转身运球、变向运球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动作要领、技巧和在实际比赛中的应用,让学生全面了解行进间运球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篮球比赛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行进间运球技巧提高自己的篮球水平。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行进间运球在篮球训练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改进训练方法的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行进间篮球运球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提高运球速度、增强控球稳定性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训练方法、技巧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行进间篮球运球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训练方法、技巧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行进间篮球运球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行进间运球的基本概念、动作要领、案例分析等。
强调行进间运球在篮球训练和比赛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行进间运球技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行进间篮球运球的训练方法或技巧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篮球运动历史:介绍篮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