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脂代谢总结.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脂类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 概述 脂类(lipids) 一类非均一、物理化学性质相近,且能为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其共同特征是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 分类与功能 结构 结构 脂肪酸+醇(甘油、鞘氨醇、胆固醇) 第一节 脂肪酸(FFA) 来源 分类 依碳链长度 短链脂酸:2~4 中链脂酸:6~10 长链脂酸:12~26 依双键含量 脂酸的命名 ⊿编码体系: 从羧基端 ω或n编码体系:从甲基端 哺乳类体内多不饱和脂酸均由相应母体脂酸衍生而来 动物只能合成油酸(ω-9)和软油酸(ω–7) ω3、ω6、ω9三族在体内彼此不能相互转化 思考题: 大鼠自出生后饲以去脂膳食,会造成下列哪种脂缺乏? A.胆固醇 B.TG C.鞘磷脂 D.前列腺素 第二节 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脂类的消化 对象:TG(主);磷脂、胆固醇(少) 部位:小肠上段 条件: 形成脂-水界面 乳化剂(胆汁酸盐)乳化成微团 酶作用:吸附于脂-水界面 各酶及过程 酶包括:胰脂酶、辅脂酶、磷脂酶A2 、胆固醇酯酶 作用 辅酯酶 胰泡中合成酶原,在十二指肠中激活,不具脂酶活性 作用 解除胆汁酸盐对胰脂酶的抑制 防止胰脂酶在脂-水界面变性 同时结合胰脂酶和脂肪,增加胰脂酶活性,促进TG水解 消化的终产物形式 混合微团(mixed micelles) 甘油一酯、脂酸、胆固醇、溶血磷脂 中链脂酸(6~10C)和短链脂酸(2 ~ 4C)构成的甘油三酯 胆汁酸盐 脂类吸收 部位:十二指肠下段和空肠上段 吸收方式 消化后的去路 第三节 甘油三酯的代谢 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一)脂肪动员(fat mobilization) 定义:指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 被脂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和甘油 并释放入血,通过血液运输至其它 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酶:甘油三酯脂酶 甘油二酯脂酶 甘油一酯脂酶 关键步骤: (三)脂酸的氧化 场所:除脑外,肝、肌最活跃 胞液、线粒体 方式:β-氧化 过程:三个阶段 脂酸活化(胞液) 脂酸的β-氧化 β-氧化学说:脂酸在体内的氧化分解是从 羧基端的β-碳原子开始,每 次裂解2个C原子. 部位:肝、线粒体 酶:脂酸β-氧化多酶复合体 小结 脂酸氧化发生在胞液和线粒体中 整个过程包括脂酸活化、进入线粒体和β-氧化三个阶段,其中脂酰CoA进 入线粒体是整个过程的限速步骤 关键酶是肉碱脂酰转移酶Ⅰ β-氧化每轮循环包括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四步 每次循环的产物为FADH2、NADH + H+、乙酰CoA和少2C的脂酰CoA 以软脂酸为例经过7轮循环,最终产物为7分子FADH2、7分子NADH + H+、8分子乙酰CoA 能量计算: (四)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三者合称为酮体。 血浆水平: 0.03-0.5mmol/L(0.3-5mg/dl) 代谢定位 生成:肝细胞线粒体 利用:肝外组织(心、肾、脑、肌肉) 线粒体 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 肝向外输出能量的一种方式,可被脑组织利用。 二、脂肪的合成代谢 (一)脂肪酸的合成(软脂酸) 部位: 组织定位:肝(主) 肾、脑、肺、乳腺、脂肪 亚细胞定位:胞液中 原料: 乙酰CoA(主要来自葡萄糖) 3. 过程 丙二酰CoA的合成 小结:脂酸β-氧化与合成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需要载体携带酰基 都以硫酯键结合载体 都是2C为单位的延长或分解 不同点 部位:氧化在线粒体中;合成在胞液中 酰基载体:氧化是CoASH;合成是ACP 不同点 过程:氧化经过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 四步;合成经过缩合、加氢、脱水和 加氢四步 反应部位:氧化在羧基端变化;合成在甲基 端变化 辅基:氧化是FAD+和NAD+;合成是NADP+ 酶系:氧化是氧化酶系;合成是合成酶系 脂酸:β-氧化针对饱和偶数碳脂酸;合成是 针对软脂酸 (二)软脂酸的加工 碳链的延长和缩短 缩短:β-氧化 延长:肝 内质网:丙二酰CoA(供C) NADPH+H+(供H) 方式:类似软脂酸合成 载体:CoASH 产物:小于24C,以18C为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