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课程编制的基本理论考察(一).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课程编制的基本理论的考察(一) 教学目的 课程,是作为实现学校教育的课题与目标的手段(或曰“媒体”)而存在的,它反映学校教育的有目的的计划及其展开过程。因此,进入本世纪以来,各国各派的教育学者对课程编制技术与课程发展论的研究,表现了高度的兴趣,为我们积累了不少的思想资料。本章旨在阐述课程概念的界说、课程类型的划分、课程编制的若干方法论问题、课程改革的焦点——学力与基础学力问题,以及课程编制的逻辑与原则。 学习建议: 注意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相关知识的要点; 重点掌握课程的涵义和课程分类,课程编制的逻辑与原则。 第五章课程编制的基本理论的考察(一) 这一章的内容包括: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 第二节 课程类型 第三节 现代学校教育与课程结构 第四节 学力论与课程结构 第五节 课程编制的逻辑与原则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 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有: 一、课程的界说 二、课程的领域 三、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一、课程的界说 关于课程的涵义众说纷纭,很难下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准确定义,这里: (一)“课程”的语义 (二)“课程”的意义 (三)“课程”概念的复杂性 (四)多层构造的“课程”概念 (一)“课程”的语义 “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问。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的“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注疏,说:“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句。这里的课程含有所分担的工作的程度,学习的范围、时限、进程,或是教学与研究的专门领域的意思。 在国外,“课程”这个词相当于英语的curriculum,从西方教育史看,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1861)中已把“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谓之“curriculum”。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出于拉丁语的“跑道”(cursum,race course),转义作为教育上的术语,意味着“学习者学习的路线”。因此,与“学习过程”(course of study)同义,含有“人生之阅历”的涵义。 (二)“课程”的意义 迄今为止,有各式各样的关于课程的界说。 1. 斯滕豪斯列述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定义: (1)尼格利和埃万斯:“学校旨在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而准备的有计划的一切经验。” (2)印罗:“学校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3)约翰逊:“在所期待的学习结果的一连串的结构化系列中,所处置的(或者至少是期待的)教学结果。” 由上可见,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 各种课程定义,大体考虑了三个标准:一是计划水准(意图、记述、文件等);二是实施水准(儿童实际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经验);三是结果水准(不是现实的学习结果,而是只限于计划中所期待的结果)。 2. 美国的蔡斯列举了 6 种课程概念 美国的蔡斯则列举了 6 种有代表性的课程概念: (1)课程是学习方案; (2)课程是学程内容; (3)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 (4)课程是在学校领导下“已经获得的”经验; (5)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 (6)课程是(书面的)活动计划。 上述6 种是课本没有的,希望大家理解。 3.我国学者施良方归纳的 6 种课程定义 我国学者施良方也归纳出了 6 种典型的课程定义 (1)课程是教学科目。 (2)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3)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 (4)课程是学习经验。 (5)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6)课程是社会改造。 上述6 种是课本没有的,注意理解。 4.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的课程定义 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课程”条目说, “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美国教育辞书的课程界说很有代表性,代表着一种新的课程观。其产生背景是: (1)儿童的成长发展,不单是个知识能力训练的过程,而且是贯穿于整个生活的过程; (2)除了学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之外,还有其他的教育。课程必须是教育的总体计划; (3)学习不是使儿童单纯地被动地接受学科的知识,而是要求儿童积极地参与活动。 这就是说,课程,意味着儿童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之下的整个生活活动的总体计划。这个新观点指明了课程改革的方向。 (三)“课程”概念的复杂性 课程也存在许多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是特殊决定过程造成的结果。美国课程专家古德拉德(也有翻译成古德莱德)(Goodlad)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理念课程”,诸如政府、基金会或特定的专业团体探讨的课程问题、提出的课程革新方向,都属于“理念课程”。 第二层次是“正式课程”,指由州政府或地方董事会核准的课程方案,可能是各种理念课程的综合或是修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