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 对比开放手术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肾囊肿患者作为治疗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均予以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均予以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组平均手术用时(48.8±6.3)min,平均出血量(13.2±5.4)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8.3±2.2)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8±1.7)d,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用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患者,可有效缩短术时、降低术中出血量同时,促进患者的预后康复时间,综合疗效显著。
关键词: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肾囊肿;治疗路径;疗效
肾囊肿患者多为良性病变,病变进展相对较慢,但如不及时治疗,囊肿直径可不断扩大,从而诱发感染、出血现象,对患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临床传统开放术式具有着创伤大、恢复较慢,穿刺治疗易复发等弊端,亟待合理选择应用[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肾囊肿患者作为治疗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为31~79岁,平均(52.4±3.2)岁;均为单纯性肾囊肿,检查未见肾盏憩室;囊肿直径4~14 cm;左侧囊肿12例,右侧囊肿14例,双侧囊肿4例;囊肿部位为下极11例,中部11例,上极8例。治疗组30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为32~78岁,平均(53.3±2.8)岁;均为单纯性肾囊肿,检查未见肾盏憩室;囊肿直径5~15 cm;左侧囊肿11例,右侧囊肿13例,双侧囊肿6例;囊肿部位为下极10例,中部13例,上极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础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组30例患者均予以三孔法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治疗。引导患者健侧卧位气管插管全麻,抬高腰桥,取1.5 cm长度的腋后线十二肋下缘切口,对腰背筋膜、局部肌肉向腹膜后间隙使用长血管钳钝性分离,之后手指分离、将腹膜推开并从后间隙探出,气囊导管置入后注入空气以建立腹膜后腔隙,夹闭5 min压迫止血,彻底排气,将导管拔除。术者食指深入切口,取1 cm长度的腋前线肋缘下切口,并将准备好的1cm Trocar置入其中。将0.5cm Trocar置入首??切口之内,及时缝合、检查有无漏气。连接气腹机设备并置入二氧化碳气体,直至压力上升至1.73kPa。0°腹腔镜插入后辅助推开腹膜外脂肪,腹膜反折背侧切开肾周筋膜,根据囊肿部位分离肾周脂肪显露肾脏,游离出囊肿,镜下囊肿呈蓝色,完全显露囊肿壁,电剪后电凝钩将囊壁破开,将囊液充分吸除后查看肾盂、囊肿情况,对囊肿使用稀释碘伏冲洗并彻底吸除,之后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和吸除处理,以双极电凝钳在靠近肾实质边缘约1cm AR处电灼后切除囊壁顶部,确认没有出血点后,分离带蒂的肾周脂肪填塞囊腔并以可吸收线缝合固定,经第一个切口放置肾周引流管,术毕。
对照组均接受开放性肾囊肿去顶减压手术治疗。健侧侧卧为硬膜外腔麻醉后,将腰桥垫高,十一肋间、十二肋下取切口,层层切开、将肾周脂肪囊打开,表面游离肾包膜,直至囊肿充分显露,囊壁破开并将囊液吸除,在肾实质边缘0.5 cm部位囊壁上部切除,电凝止血、稀释碘伏冲洗囊腔壁,生理盐水冲洗后吸除,分离带蒂肾周脂肪填塞囊腔并可吸收线缝合固定,常规留置肾周引流管,缝合切口,纱布外敷,术毕。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综合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同时作详细记录,作组间疗效差异对比分析[3]。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纳入SPSS 18.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30例患者的平均手术用时为(45.8±10.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1.2±8.4)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90.3±5.2)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3.8±3.7)d;治疗组30例患者平均手术用时(48.8±6.3)min,平均出血量(13.2±5.4)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8.3±2.2)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8±1.7)d;两组患者疗效指标对比,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也均短于对照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