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腹与经后腹腔入路腹腔镜手术治疗双肾囊肿的对比研究.doc

发布:2018-01-29约4.2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腹与经后腹腔入路腹腔镜手术治疗双肾囊肿的对比研究 (平度市人民医院 山东平度 266700) 摘要:目的:探讨经腹与经后腹腔入路腹腔镜手术治疗双肾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21例经腹入路和27例经后腹腔入路腹腔镜下双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手术效果等无明显差异,经腹组囊肿暴露优于经后腹腔组,并且可以同时处理双肾囊肿,但经后腹腔组手术并发症更少,手术安全性更高。结论:经腹与经后腹腔入路腹腔镜手术治疗双肾囊肿各有优缺点,但为减少手术并发症,腹腔镜下双肾囊肿的治疗仍首选经后腹腔入路。 关键词:经腹;经后腹腔;双肾囊肿;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因其微创、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已逐渐取代开放手术,成为治疗肾囊肿的金标准。目前腹腔镜治疗肾囊肿包括经腹和经后腹腔入路两种方式[1]。迄今为止,对于单侧肾囊肿国内多采用经后腹腔入路进行手术,文献报道亦较多,但对双肾囊肿经何种入路进行手术更有优势报道较少。本研究收集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平度市人民医院21例经腹入路腹腔镜双肾囊肿去顶减压术临床资料,并与同期27例经后腹腔入路腹腔镜双肾囊肿去顶减压术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种微创术式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行腹腔镜下双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患者48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术前均行B超、强化CT及静脉尿路造影检查诊断为双肾单纯性囊肿,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均无明显合并症,既往无腹腔手术史,身体状态良好。根据术者经验,其中21例行经腹入路腹腔镜双肾囊肿去顶减压术(A组),患者46~79岁,平均58.6岁;男性15例,女性6例;囊肿直径4.7-10.8cm,平均6.5cm。27例行经后腹腔入路腹腔镜双肾囊肿去顶减压术(B组),患者49~81岁,平均59.3岁;男性16例,女性11例;囊肿直径4.9-10.6cm,平均6.8cm。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囊肿直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1.2 手术方法 两组术前检查及准备相同,术日晨灌肠,手术当天备皮,留置导尿,均气管插管全麻。术中监测心率、血压 、呼吸及血氧饱和度。 1.2.1 经腹腔入路 患者先取平卧位,腰部垫高,于脐下缘做1.5cm弧形切口,提起腹壁,穿刺进入10mm Trocar,建立气腹,置入腹腔镜观察镜。然后调整手术床,使右侧腰部向上倾斜45。~60。,直视下在脐与剑突连线中点、麦氏点、反麦氏点位置分别穿刺进入5mm、10mm、10mm Trocar,打开侧腹膜及肝结肠韧带,进入腹膜外隙,切开肾周筋膜,游离肾周脂肪,找到并充分显露囊肿,打开囊肿吸净囊液,距肾实质边缘约0.5cm处切除大部分囊壁,切缘电凝止血,在右侧腋中线髂嵴上2cm处打孔留置引流管1根至囊腔。同法处理左侧囊肿。观察术野无出血后,撤除气腹和套管针,缝合切口,小敷贴覆盖,术毕。 1.2.2 经后腹腔入路 先行右侧手术,患者取左侧卧位,于腋中线髂嵴上2 cm处做一横行切口,长约1cm,穿刺进入10mm Trocar,进入腹腔镜观察镜,以观察镜镜杆左右摆动分离建立后腹腔间隙,充气形成气腹。直视下,于腋后线肋缘下及腋前线肋缘下切口,分别穿刺进入10mm、5mm Trocar,沿腰大肌向上分离,切开肾周筋膜及脂肪囊,分离显露囊肿,囊肿处理同经腹腔入路。于右侧腋中线髂嵴上2cm处切口放置引流管1根至囊腔。余处理同经腹腔入路。再行左侧手术,取患者右侧卧位,重新消毒、铺巾,手术方法同右侧。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手术效果、囊肿暴露难易程度及手术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 数值均以均数plusmn;标准差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alpha;=0.05,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均较顺利完成手术,康复出院。术后随访半年,复查双肾平扫CT,无一例复发。经腹组手术时间 57~102 min,平均73.7min,术中出血量25~80ml,平均41ml,术后住院5~11天,平均7.2天,住院总费用平均13664.9元,囊肿暴露时间平均15.3min,术后并发症5例,其中2例为麻痹性肠梗阻,2例为肩膀及肋骨疼痛,1例为呼吸性酸中毒。 经后腹腔组手术时间55~100 min,平均75.1min,术中出血量20~90ml,平均43ml,术后住院5~10天,平均6.9天,住院总费用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