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26例分析(论文资料).doc

发布:2022-08-31约6.31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26例分析(论文资料)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医学心理学”中“特种医学”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4576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26例分析 1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1.1 一般资料 2 1.2 手术方法 2 2 结果 3 3 讨论 3 文2: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46例观察及护理 5 1资料与方法 5 参考文摘引言: 8 原创性声明(模板) 9 文章致谢(模板) 9 正文 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26例分析(论文资料) 文1: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26例分析 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采用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2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32~66 岁,平均48岁。血压118~195/75~106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152/87 mm Hg。肾囊肿位于左侧17例,右侧9例;上极9例,中部6例(其中2例靠近肾盂),下极11例;囊肿最小4.5 cm×5.0 cm,最大6.6 cm×8.5 cm,平均6.8 cm×5.5 cm,腰部不适或胀痛19例,体检发现4例,高血压2例,血尿1例。患者选择标准:肾囊肿直径≥5 cm,伴有疼痛、血尿、感染、肾盂或肾盏受压、高血压。病程1个月~7年。全部患者均行B超、IVP、CT等检查确诊,并证实囊肿与肾引流系统不相通。术后3~6个月行B超复查。 1.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健侧卧位,腋后线肋缘下一横指处作2 cm切口,钝性分开肌层及筋膜,食指伸入向前推开腹膜,分离出肾周腔隙,置入自制的水囊,注入生理盐水400 ml,维持2~4 min,建立腹膜后工作间隙。手指引导下,分别在腋前线肋缘下、腋中线髂嵴上2.0 cm 分别刺入0.5、1.0 cm Trocar,紧密缝合切口以免漏气,充入CO2,压力设置为1.8 kPa,置入电钩和分离钳,游离腹膜后脂肪,在直视下观察到腰大肌线、腹膜线,打开Gerotas 筋膜,根据B超及CT 结果于肾脏相应部位寻找到囊肿。腹腔镜下见囊肿壁菲薄,呈蓝色。尽量游离囊肿,在囊肿中心部用电钩切开囊壁,吸净囊液,距离肾实质0.5 cm 处用电钩切除囊壁,创缘电凝止血。仔细检查囊壁内是否有新生物及囊肿是否与肾脏集合系统相通,将切除的囊壁取出并送病理检查,降低压力,观察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排尽腹膜后间隙内CO2,创面留置负压引流橡皮管1根,经穿刺孔引出,可吸收线皮下缝合切口。 2 结果 本组26例手术全部获得成功。手术时间30~100 min,平均46 min,术中出血量20~80 ml,平均35 ml,术后24 h 肠功能恢复,疼痛较轻,仅有3例给于止痛治疗。术后24~48 h拔除引流管,24~48 h 下床活动并进食。应用抗生素3~5 d,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所有病理报告均为良性病变,术后住院3~6 d,平均4.5 d。随访1~12个月,经B 超检查,23例 未见囊肿复发,3例失访,2例高血压1例术后1个月血压恢复正常,1例术后半年血压140~160/92~100 mm Hg。 3 讨论 肾囊肿是临床常见的良性疾病,诊断并不困难,通常B超可以确诊,进一步行IVP检查可以了解囊肿对肾实质或对集合系统的压迫,对肾功能的影响程度,以及肾囊肿是否与集合系统相通。CT检查可以确诊肾囊肿并了解囊肿的大小、位置、是否与肾盂相通、是否并发肿瘤出血感染、囊壁钙化等,对指导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至关重要。CT对肾囊肿的定位较精确,增强片可明确有无与肾盂交通的情况,还可明确囊肿和肾脏的关系,如发现囊肿没有突出于肾脏表面,术中寻找囊肿往往十分困难,此类患者应避免行后腹腔镜手术[1] 肾囊肿体积小或无症状者一般无需治疗,临床随访观察即可。当囊肿≥5 cm、有严重压迫症状,并发出血、感染、结石、血尿、高血压时,则需手术[2]。以下情况应列入禁忌证:①肾囊肿直径<5 cm、无症状且不影响肾功能时,一般不作处理;②严重心、肺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③凝血功能障碍者;④有急性腹膜炎症状者;⑤局部皮肤有严重病变者;⑥考虑囊性肾癌者。对有下列情况者慎用本术式:①患者体形过于肥胖;②肾囊肿可能存在局部粘连,如患侧有手术史者;③肾盂周围囊肿及肾盂旁囊肿。 目前,经皮穿刺硬化剂治疗肾囊肿创伤小,定位较准确,安全简便,尤其适于老年、体弱、不愿手术或手术禁忌者。但远期复发率较高,据文献报道达17%~44%,并且对肾脏腹侧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