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学中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doc

发布:2017-04-02约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静海县2015年暑期培训作业 姓 名:刘宝双 乡 镇: 中旺 学 校:大庄子中学 您的教龄:13 培训类型:骨干培训_ 培训学科:语文 培训时间:2015.8.18 主 讲 人:刘金明_ 培训内容:学习理论与教学 作业题目: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作业成绩:_____________ 教学中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三种。无论哪一种形式,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特别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以及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我得到启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中心的确立,教学目标的设定,内容意义的建构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怎样才能在教学中较好地体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现就结合一些案例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支架式教学的案例? 支架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我在教学八年下《巴东三峡》之前,先钻研了教材,收集了一些参考资料,抓住了本文采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的特点。教此文时,我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为突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试验。课前,我拟定教学目标为:? 1.?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掌握作者的游览行踪,理清写作思路。 3.?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围绕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三课时:? 第一课时我在进行常规教学之余,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基本内容:“谈谈对长江三峡的总体印象”待学生弄清楚后再品读:“西陵峡”,这部分主要引导学生品语言、品画面、悟谚语等;第二课时品读:“巫峡”时,抓修辞;第三课时品读:“瞿塘峡”,看两岸的人文景观,揣摩作者感情。?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能体会到,学生对这样的建构还是十分满意的。因为这样做实际上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话题的问题。 2.?教学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能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 3.?教学设计的过程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控制。也就是说,教师在教时,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启发不了学生,学生也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无从下手。当我在引导学生品读时,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结果来,从而印证了我的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二.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的理论核心是,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生命之舟》是一则电视新闻的文字稿,这则新闻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一篇有一定难度的文章化繁为简,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感受到语言的能力训练;又能从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确实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入手。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也就是从情感画面入手,因为学生对于新闻故事很感兴趣的,而新闻中冲锋舟如何救人是重点,又易把握。于是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让学生带着崇敬欣赏阅读这则新闻。? 2.掌握好文中的字音。 3.找出其中最紧张、最令人难忘的情节,说说内心的感受。? 以上问题设计结合课文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并且也能从文中找到答案。有了这些问题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 三.随机进入教学? 建构主义随机进入教学方法的理论核心是,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 八年下《观刈麦》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诗,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这一设计,不单考察了学生基本的文体常识,还考察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也考察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针对不同的具体语言材料进行灵活处理的能力。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大大增加。? 四.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点感受和启发? 通常讲备好课,认真备课,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熟悉课文。怎样从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