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高中化学概念教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自主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高中化学概念教学
自主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高中化学概念教学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的内容,编排在“从实验学化学”与“物质的分类”之后,肩负着落实课标“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要求的重要使命。本部分知识帮助学生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再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同时了解化合价变化的本质是物质中电子转移,并从电子转移出发,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设计理念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往往忽略概念的建构过程,教材也通常采用单一文字描述的终态知识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很难准确掌握和深刻理解。“如果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归纳、推理等学习活动获取相关知识,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知识的建构,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1]。为此,“化学1概念教学强调观念(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比较观等)建构,概念教学要重视学生观念的建构,重视概念在学生认识中的作用”[2]。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使用教材中各栏目,通过微观图示、具体的数据表格、详细的文字叙述等多样化的素材,采用“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性栏目相结合来组织、呈现相关化学概念,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概念,从而实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首先,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利用“思考与交流”栏目,让学生通过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从得失氧的角度得出原有的氧化还原反应初步概念,再以“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分析3个有得氧、失氧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关系,展开对较深层次的概念学习。
其次,从必修1教学内容来看,第三章、第四章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中,凡有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理解。
再次,在三维目标上,使学生学会用以化合价变化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概念演变的教学,促进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比较辨析概念能力的生成,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通过“思考与交流”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通过创设情境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为能够辨证、全面的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供科学的方法。
2.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先后在不同单元从得失氧的角度学习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介绍较简单,但学生对初中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有限且不系统,通过“物质的分类”的学习,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主客观条件,以化合价变化角度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可以达到分解知识难点,循序渐进,自主建构概念的过程。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发展,充分利用初中已学基础知识为基础,准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即电子的转移这一难点知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案例是按照概念的学习过程,即概念的建立、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应用[3]这三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一)概念的建立
1.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概念的建立。
在课堂引入时,教师首先展示一些色彩比较突出的图片,如: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精美的食品包装袋中的脱氧剂、汽车的尾气处理系统、铁的锈蚀等,使学生在视觉上引起兴趣,再充分利用教材中“思考与交流”栏目的作用,让学生先从得失氧的角度去分析比较熟悉的反应,如cuo与c的反应,从而发现存在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情况。教学中,创设有利情景,能诱导学生产生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很顺利的将概念化的知识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已有概念知识的基础上慢慢过渡到概念的核心上来,学生较容易接受,同时也促进概念的逐步建立。
2.巧设“障”准立“疑”,运用“问题教学法”[4]促使概念的建立。
概念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对初中所学的概念知识深化和拓宽,重新构建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体系。因此,教学过程中,通过一连串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概念的实质。如: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完cuo与c的反应后,产生一系列问题:
[问题1]在H2o与c、cuo与H2的反应中,也存在得失氧的情况,有没有化合价的变化呢?
[问题2]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