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中的运用 .pdf

发布:2024-12-07约4.02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龙源期刊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中的运用

作者:高维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8年第02期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能够有效指导教学的理论,本文分析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发

展,该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现状,以及如何区别建构主义课堂和传统课堂,并对将建构主义学习

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课堂;运用

【作者简介】高维(1981.11-),女,汉族,重庆人,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讲

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起源于哲学和发展于心理学研究的学习理论。在哲学的相对

主义和主观主义认识论的背景下,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的容

器,而是能够主动和积极地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主体。

皮亚杰最早提出认知建构主义的理论。他认为,儿童的认知系统具备不断地进行调整和适

应的功能。在外部信息的刺激下,儿童会强化在大脑中已经储备的知识,并且吸收自己尚未掌

握的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单纯的量的积累,而是对自身的认知系统不断进行重设的过

程。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在当时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及实践,但与此同

时,亦有人指出他的理论的不足之处,即认知建构主义只考虑了个体的认知系统的变化和发

展,而忽略了外部的客观因素的作用。

因此,之后产生的新皮亚杰流派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修订和发展。新皮亚杰流派的代表

人物之一便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他于20世纪初提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将“社会”这

一变量加入到对儿童心智和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认为儿童与他人,尤其是与比自己能力更强的

人的交流,是自身心智和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而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of

ProximalDevelopment)理论,认为儿童在现有的水平之上还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即他/她有

可能达到的一个更高的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这个区域,为学生提供难度稍大的

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另外,维果茨基还提出支架式(Schaffolding)教学论,认为在

儿童无法独立完成任务时,成人只需要像支架一样对儿童提供适当的协助,引导他/她发挥潜

能独立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建构主义对现代教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教学现状

龙源期刊网

建构主义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不仅仅是讲课者的角

色,而是作为一名能够引导学习者运用各项策略进行学习的专家。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是教师

作为组织者带领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兴趣、启迪学生的灵感以及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相联系。

因此,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主要的目的。

由于大多数教师已经适应了传统的、以客观主义为指导的课堂,想要转变为一名建构主义

型教师是一个较为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范式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们“放弃熟悉的观点和实

践以及采用新的实践”。目前,许多研究者和教师都认为这是培养有创造力和实践力的学生的

有效手段,但是亦不乏有部分反对的呼声。譬如,卡尔.贝雷特认为建构主义的教学在实际操

作中往往被简化为了“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约

翰安德森·,林德雷德·和赫伯特西蒙强烈抨击·建构主义,理由是它提倡的是一种非常低效

的学习和评估过程。

的确,作为一名优秀的“引导员”的难度亦不低于作为课堂“主导者”的难度。恰当地运用建

构主义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过程,教师需要在前期花费大量的精力来

计划和设计课堂活动中所需要的案例、问题和情景,从而将书本的知识和实际知识相联系。在

典型的建构主义课堂上,当学生试图去解决一个问题时,教师只需要对方向进行引导,并且在

适当的时机进行干预。那么如何去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思路进行引导?如何进行干预既能够达到

帮助学生的目的又不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去思考,甚至不断的提升自身

的水平才能够得到答案。因此,在现实中能够真正将建构主义理论用于教学实践的教师为数不

多。

三、建构主义型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

目前,许多教育者已开始探索如何将建构主义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