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小学高年级数学家庭作业设计的优化研究 .pdf
一、引言
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关系着教
育人文生态的构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
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双减”政策),就作业方
面提出了更详细的要求,并强调坚持多方联动、系统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1]纵观作业设计的有关研究,现有成果多为一线教师
对于作业设计原则和策略的探讨,理论支撑较为薄弱,且相关研究对具体学科和学
段的把控还不够到位,缺乏针对性。基于此,本研究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分析视角,
探究小学高年级数学家庭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和优化路径,以达到减负提质、凸
显育人价值的目的。
二、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理论是由布朗芬布伦纳于1979年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该系统由
四部分组成,由小到大分别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在这
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2]其中,微观系统
(microsystem)是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是环境系统的最里层。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间系统(mesosystem),是指各微观系
统之间的联系。第三个环境层次是外部系统(exosystem),是指个体并未直接参与
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第四个环境层次是宏观系统(macrosystem),
是指存在于以上三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2]在借鉴前人的基础
上,本研究将生态系统理论与作业设计结合起来,围绕四个系统中的要素共同形成
如图1所示的结构图。
本研究中的微观系统主要包含父母、教师、同伴群体,中间系统主要指家庭、
学校、社会三个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外部系统主要包含文化氛围、当地
经济、教育政策,宏观系统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制度、价值观等。作业设计
作为学校这个微观系统中的一部分,通过优化,使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各个系统,如
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等因素,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进行着交互作用,进而
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现实困境
虽然自《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和“双减”政策颁布后,小学
家庭作业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一定改善,但现阶段小学高年级数学家庭作业设计还
存在以下问题。
(一)完成总时间偏
书面作业量和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是衡量教师设计作业生态化程度的一个
指标。“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完成平均时间不超过60分
钟。⑴本研究调查发现,54.88%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书面作业完成总时间很难控
制在1小时之内,且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一般不太会关注学生完成所有科目作
业总量的时间,各任课教师间缺少充分的沟通交流和总体规划。虽然作业布置已
经成为常规化和习惯化的行为,但是学生作业完成总时间难以把控。
(二)设计目的单一
本研究调查发现,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帮助学生掌握
知识,二是了解知识点讲解是否清楚、学生是否理解。部分教师因为没有充分认
识到数学作业的育人价值,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按部就班地布置数学家庭
作业。部分教师虽然能认识到数学作业的育人价值且接受作业设计新理念,但在
实际教学中仍以知识本位为最终目的,未特别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是否真正提升。
虽然设计了一些新颖有趣的数学作业,但未能改变数学家庭作业的非生态化现状。
(三)类型枯燥、僵化
作业类型深刻反映出教育生态。本研究调查发现,在教师设计的作业类型中,
书面作业占84.15%,合作类作业占8.54%,体验探究类作业占4.63%,制作类作业
占2.68%O在学生喜爱的作业类型中,书面作业占18.05%,合作类作业占27.71%,
体验探究类作业占32.23%,制作类作业占22.01%0不难发现,学生更喜欢多元化
的数学作业,单一枯燥的作业类型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数学家庭作
业仍以书面类型为主,多样性不足。
(四)内容低阶、重复
本研究调查发现,79.27%的学生的平时作业内容相同,7.31%的学生并未了
解和关注过同学间的作业内容,8.54%的学生表示同学间的作业偶尔会有不同,只
有4.88%的学生表示教师会布置不同的作业。观察发现,学生日常在校完成的作
业中有些题目是重复出现在不同练习册和家庭作业中的,同一道题目学生一天最
多要做三遍。偶尔的分层作业只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层作业的内容只是“将错
题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