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说课稿)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001].docx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说课稿)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历史》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的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本节课将重点讲解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及其对民众教化的影响,包括《汉律》、《唐律》等古代法典的内容和特点,以及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课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代法律制度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法律在古代社会教化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体认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变迁,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2.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理解法律在社会教化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3.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对古代法律制度的了解,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4.提升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认识到法治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力量的责任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脉络,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为未来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包括《汉律》、《唐律》等法典的基本框架和条文。
②分析法律制度对古代社会秩序维护和民众教化的作用,以及法律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2.教学难点
①深入分析古代法律制度的形成背景,以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影响。
②理解并评价古代法律制度在实践中的具体运作,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监督等环节,以及这些环节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历史》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课堂进度自学和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法律制度相关的历史图片、法典文本摘录、以及相关历史时期的视频资料,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3.教室布置:将教室划分为讲授区和讨论区,确保学生能够舒适地听讲和参与小组讨论,增强课堂互动性。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包括《汉律》、《唐律》的文本摘录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如理解法典的基本结构和法律条文。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法律制度的演变和其对民众教化的影响,设计问题如“《汉律》与《唐律》有何不同?”“法律制度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价值观?”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收集学生的预习笔记和问题反馈,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要求阅读预习资料,记录关键信息和疑问。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通过在线平台提交给老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预习自主探索法律制度的发展。
信息技术手段:使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进行资源的共享和反馈收集。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法律制度的一个具体案例,如“唐太宗定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汉律》和《唐律》的主要内容,分析法律条文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影响。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不同法律条文对当时社会秩序和民众行为的影响。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法律制度如何与政治制度相互作用。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通过对比分析,深入理解法律制度的演变。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法律制度的方法。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如撰写关于某一法律条文对当时社会影响的短文。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法律制度相关的书籍、网站和视频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具体的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业,通过写作加深对法律制度的理解。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学生对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