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热力环流》参考教案1.docx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
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等地理现象。
通过观察实验,提高从实验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实例,发展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解生活中有关热力环流的自然现象,意识到人类活动与大气运动的相互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相关现象。
难点:等压面凸高凹低判断方法及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景探究法,实验展示法、归纳推导法、绘图法。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大气运动的主要能源(动力)来自于?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分布特点及原因?
3.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运动特征?
二、情景设疑
导入: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海边的度假小屋发生了一起谋杀案。根据线索,福尔摩斯找到了两个嫌疑犯,乔治说“当时我正在朝海边走去,海风迎面吹来,让我觉得心旷神怡,整个晚上我都在吹海风。”贝姆“当晚我站在沙滩上望着大海想心事,感觉凉风从后背袭来,真是阴风阵阵,凉风嗖嗖,怪让人害怕。”
过渡:根据对话判断谁是凶手呢?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对线索的追踪来了解真相!
三、讲授新课
线索一:补充气压相关知识
【教师补充】1.气压: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单位为百帕(hpa)。
2.高压和低压: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学生活动1】学生通过掌握气压的基本概念,观察图1和图2(详见课件),分析气压与高度和密度之间的关系,并总结规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规律一:同一地点的不同高度,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规律二: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线索二:热力因素
【学生活动2】观察模拟实验,同桌讨论,画出实验中烟雾的运动过程模拟图,思考:当气体遇到热水和冰块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垂直方向上是如何运动的?
(学生展示,教师总结):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小,气压变低,大气做上升运动;空气遇冷收缩,密度变大,气压变高,大气做下沉运动。
规律三:近地面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受热上升,遇冷下沉。
线索三:大气热力环流过程
【探究一】假设:当地面受热均匀的情况下:同一水平面气压相等,垂直面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学生活动】比较A、B、A'、B'处气压大小。
【教师点拨】
3.等压面:空气中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合成的面。
若地表受热均匀,等压面平行于地面。
【探究二】思考:1.现实生活中,地面性质均一吗?受热均匀吗?
2.当地面性质不一,受热不均时,大气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假设:地表受热不均匀时,请绘制出热力环流过程图。
S1.当A地接收热量多,B、C两地接收热量少时,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地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在A地形成上升气流、B、C两地形成下沉气流,形成大气垂直运动,如图所示:
S2:A地受热上升,使得上空空气密度增大,那里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的气压都高,形成高气压,近地面空气上升外流后,密度减少,形成低气压;B、C两地上空密度减少,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因为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如图所示:
S3:在近地面和高空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于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如图所示:
【学生活动】完成示意图。
【教师总结】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地表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热上升、冷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
【教师承转】我们已经分析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形成过程中气流的流动会带来气压的变化。
【学生活动】画出受热不均时的等压面(详见PPT),总结等压面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规律五:同一高度平面上两点,等压面上凸起的地方为高压,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凸高高,凹低低)。
线索四: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海陆风
【应用探究一】根据下垫面比热容不同,在图中分别画出白天、夜晚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绘图)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海陆间温差发生变化,形成昼夜变化的白天,近地面出现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和夜晚吹由陆地向海洋的陆风。
【导入回顾】根据线索的层层推进,最终我们找出了真正的凶手,那就是乔治,因为他在说谎,夜晚我们在沿海地区感受到的应该是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
【应用探究二】探案——山谷风
【归纳/板书】一、盐类的水解
盐类水解的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