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电工技术实训》课程教学大纲(智能制造工程专业).doc

发布:2024-11-15约4.41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1

字体、字号请参考范例注意:

字体、字号请参考范例

注意:

首字母大写

植物拉丁学名斜体

一、课程简介

课程中文名

电工技术实训

课程英文名

Electricaltechnologytraining

双语授课

£是eq\o\ac(□,√)否

课程代码课程学分

1

周(学时)

1周(20学时)

课程类别

□专业认知实习

□专业见习

eq\o\ac(□,√)工程实训

□毕业实习

□其他

课程性质

eq\o\ac(□,√)必修

□选修

□其他

课程形态

□线上

eq\o\ac(□,√)线下

□线上线下混合式

□社会实践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考核方式

□闭卷□开卷□课程论文eq\o\ac(□,√)课程作品£汇报展示eq\o\ac(□,√)报告

eq\o\ac(□,√)课堂表现□阶段性测试□平时作业□其他(可多选)

开课学院

机器人工程学院

开课

系(教研室)

机器人工程

面向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智能制造工程

开课学期

第2学期

先修课程

大学物理、高等数学

后续课程

机电传动控制、控制工程基础、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测试技术

选用教材

詹迪妮等.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

参考书目

陈红斌等.电工电子实训教程(第1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课程资源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课,其主要任务是使了解学生电工操作的基本知识,掌握相关工具和仪器的使用和电路的调试方法,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同时结合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课程相关技术世界最新进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在实训完成过程中,通过合理分工和有效组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意识。

二、课程目标

表2-1课程目标

序号

具体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掌握电工的基本知识、常用工具的使用、基本操作,常用电气设备的使用、安装、检测与维护,电路故障的分析与处理,掌握最基本的安装、调试电路的技能。

课程目标2

能应用本专业的实践知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和环境等因素,对设计和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

表2-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H】

指标点5.3:能够使用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预测与模拟复杂机械工程问题,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课程目标1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M】

指标点7.2:能够评价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课程目标2

表2-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智能制造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实现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H】

指标点5.3:能够针对具体的智能制造工程问题,通过组合、选配、改进、二次开发等方式创造性地使用现代工具进行模拟和预测,满足特定需求,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课程目标1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智能制造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M】

指标点7.2:能够评价针对复杂智能制造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课程目标2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学习内容

(1)学习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和测量的基本知识,维护实验室的安全和卫生;

(2)学习电阻元件伏安特性的测定;

(3)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4)叠加原理的验证;

(5)戴维南定理的验证和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测定;

(6)阻抗的串联、并联和混联;

(7)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的测量;

(8)三相电路功率的测量;

(9)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应用。

(二)时间安排

(1)学习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和测量的基本知识——2学时;

(2)学习电阻元件伏安特性的测定——2学时;

(3)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2学时;

(4)叠加原理的验证——2学时;

(5)戴维南定理的验证和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测定——2学时;

(6)阻抗的串联、并联和混联——2学时;

(7)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的测量——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