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华民族一家亲》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7《中华民族一家亲》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华民族一家亲》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五年级(具体班级)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具体时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认同感。
2.提升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习惯和习俗。
3.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法治意识。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内涵,即各民族相互依存、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关系。
-掌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案例,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
2.教学难点:
-理解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对民族团结的意义。例如,如何让学生理解不同民族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分析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问题。例如,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处理民族间的误解和矛盾。
-培养学生从自身做起,促进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能力。例如,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和帮助少数民族同学。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拥有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华民族一家亲》。
2.辅助材料:准备相关图片、图表,如各民族服饰、节日庆祝场景等,以及民族团结主题的视频资料。
3.教学辅助:制作民族团结知识卡片,用于课堂互动和复习。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准备小黑板或白板,以便展示讨论结果和学生作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展示我国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提出问题:视频中展示了哪些民族?他们是如何共同生活的?这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3.引导学生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内涵,掌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案例。
2.重点讲解:
-各民族相互依存、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作用。
-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
-分析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案例,如唐太宗时期的文成公主进藏、元朝时期的回族等。
-分析现实生活中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案例,如西藏和平解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等。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练习题。
-判断题: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选择题:以下哪个选项是维护民族团结的行为?()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学校生活中维护民族团结,并分享讨论结果。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出问题: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间的误解和矛盾?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尊重、包容、沟通等方面回答问题。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从自身做起,促进民族团结?
2.学生回答: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尊重和帮助少数民族同学的经历。
3.教师总结:强调尊重和包容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关键。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民族团结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2.学生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践行民族团结的理念。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作业布置: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民族团结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感悟。
教学时长: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理解并记住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内涵,明确各民族相互依存、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关系。
-学生掌握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能够分析其在国家治理和民族团结中的重要性。
-学生了解了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案例,以及现实生活中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实例。
2.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民族团结的意义和挑战。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升了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了尊重不同意见,共同达成共识。
3.情感态度:
-学生对民族团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习惯和习俗,表现出积极的民族意识和法治观念。
4.行动能力: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如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