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内部互动行为.doc

发布:2018-09-30约4.03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一、协同效应 1群体促进效应: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的现象 2社会惰化效应: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1)导致社会惰化效应的原因: a)群体成员认为其他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如果把别人看成是懒惰的、无能的,就会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 b)群体责任的扩散(当个人觉得自己的贡献无法衡量时,群体的效率就会降低) 3协同效应:由两种以上的特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论述协同效应(考论述题) 为什么群体内部互动过程对于理解群体行为非常重要呢? 1)社会惰化现象证实了群体可能带来的损失。社会惰化现象所代表的是负协同效应。群体互动的结果小于个体努力累加之和 2)另一方面,在研究实验室里经常使用研究小组来完成工作任务,因为研究小组可以利用小组成员的多种技能,从事研究者个人无法单独从事的一些研究。也就是说,他们的协同效应是正向的。他们互相作用过程的所得大于所失。 二、群体压力与从众 1群体压力: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不同的个体在同一个群体中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 2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就会产生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 3个体认为很重要的群体,是参照性群体,其特点是: 1)个体了解群体中的其他人 2)个体认为自己是这个群体的一员,或者渴望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 3)个体感觉到群体中的成员对自己很重要。 4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个人因素(智力因素、情绪的稳定性、自信心、个性特点、人际关系) 2)环境因素(群体的气氛、群体的竞争性、群体的凝聚力、群体成员的共同性、群体目标、群体的规模) 三、群体沟通 1沟通:沟通是信息的传达和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2沟通的过程:沟通信息源、编码、信息、通道、解码、接受者、反馈。沟通作为一个过程或流程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偏差或障碍,就会出现沟通问题。 1)信息源把头脑中的想法进行编码而产生了信息,被编码的信息受到四个条件影响:技能、态度、知识和社会-文化系统 2)信息事实上是经过信息源编码的物理产品 3)通道是指传送信息的媒介物,由信息源选择。信息源必须确定何种通道是正式的,何种通道是非正式的 4)接受者是信息指向的客体。在信息被接收之前,接受者必须先将其中加载的信息翻译成他理解的形式,这就是对信息的解码。 5)沟通的最后是反馈。反馈对信息的传送是否成功以及传送的信息是否符合原本意图进行核实,它可以确定信息是否被理解了。 3沟通的类型: 1)按沟通的表现形式可分为: a)口头沟通(是人际沟通中最普遍的形式。优点:快速传递和快速反馈;缺点:容易使信息失真) b)书面沟通(规范化的沟通。优点:信息持久、有形、周密、可以核实;缺点:花费时间较长、缺乏反馈) c)非言语性沟通(主要指通过身体动作、说话的语调或者重音、面部表情以及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身体距离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沟通方式。) 2)按沟通的方向可分为: a)上行沟通(下级人员将信息向上级人员反馈,表明了组织成员参与管理的水平,和领导的行为方式) b)下行沟通(上级信息向下级传达,这种行为结果是使组织成为一个运行一致的整体,是组织的有序特征) c)平行沟通(同一等级间的沟通,是组织中更为大众化的沟通形式) 3)按组织的结构特征来分: a)正式沟通(通过正式的组织结构进行的沟通) 莱维特研究表明,组织和群体中正式的沟通网络存在五种基本形式: 轮式沟通:沟通层次较少,并形成一个沟通网络的中心。沟通中心的人表现出较强的权利特征。 特点:沟通速度快而准确,容易出现领导核心,信息传递比较集中,沟通来源依赖中心人物,信息的丰富和饱和性差 Y式沟通:增加沟通的层次,集中表现了组织的结构特征。 特点:强调了沟通的集中性、层次性。表现出更多的信息失真,降低了沟通的速度。沟通网络环节的任务的重要性突出起来,使组织的权利运行系统变的更为复杂。这是组织中最普通、最常用的沟通方式。 链式沟通:更加突出了沟通的层次性。它除了强调沟通过程中的权利特征外,几乎没什么益处。 特点:最适合保密性要求较高的沟通。保证了沟通传递的单一或直线特点 圆式沟通:最大的特点是沟通网络中成员的平等属性。优势是成员满意度高。由于缺少沟通的集中性,使沟通效率慢,不利于群体的领导 全方位沟通:是最为民主、最为畅通的沟通形式,是一种内聚力式的沟通方式,是参与或民主管理的集中表现。 b)非正式沟通(除了正式的沟通渠道以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