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七章 群体行为基础.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群体行为基础 第一节 群体行为概念 一、群体的内涵 群体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 ⒈ 各成员相互依赖,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 ⒉ 各成员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彼此影响。 ⒊ 各成员有“我们同属于一群”的感受,实际上也就是彼此间有共同的目标或需求。 二、群体的类型 ⒈ 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正式确定、具有明确的组织方式、工作方式和任务目标的群体。正式群体在企业中是占主导地位的群体。 2.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不是经组织正式确定而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组织,它是一种非正式的联合体。由于非正式群体在企业中不是由官方公开组织,所以不占主导地位,也不为人们所轻易察觉。 正式群体有下面两种类型 (1)命令型群体。 由组织章程规定,由直接向某个管理者汇报工作的下属组成。 (2)任务型群体。 也由组织确定,指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共同工作的群体。任务型群体并不限于直接的上下级关系,它还可能跨越这种命令关系。 根据形成的动机, 非正式群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友谊情感型非正式群体。 (2)利益型非正式群体。 (3)兴趣爱好型非正式群体。 三、群体的功能 (一)完成组织所赋予的基本任务 (二)满足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 群体可以满足其成员的下列心理需求: 获得安全感;满足归属的需求;满足自尊的需求;增加自信;增加力量感;获得情感;增加社会性。 四、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当非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与正式群体相一致时,它能促进正式群体更好地发挥预定的劳动生产功能。 当非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和正式群体不一致时,尤其是当正式群体的领导人失去在非正式群体成员中的威信时,同时非正式群体的首领又是品质低劣,带有许多恶习的人时,那就会引起两种群体之间的冲突。 第二节 群体行为特征 人在群体中的行为主要受到群体压力(产生从众行为)、社 会助长作用、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懒惰行为及群体规范的影 响,因而表现出不同于个体处于独立情境下的行为反应。 一、群体压力与社会从众行为 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随群体的倾向。当一个人发觉自己的行为和 意见与群体多数人不一致时,一般会感到心理紧张,产生一种心理压 力,这就是群体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人与群体主流的行为和意见趋于一 致。人在群体中的这种要求与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称为社会从众行为。 (一)社会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源于马斯洛指出的人的“安全需要”;也是因为个体其他方面的实际需要。 (二)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⒈ 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 ⒉ 表面服从,内心却拒绝。 ⒊ 表面不服从,内心却接受。 ⒋ 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 (三)影响个体从众行为的因素 主要包括个体特征、群体特征以及其他情境因素等。 ⒈ 个体特征。 ⒉ 群体特征。 ⒊ 其他情境因素。 (四)从众行为的作用 ⒈ 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⒉ 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1)束缚成员创造力的发挥。 (2)掩盖表面一致情况下强行通过或仓促作出的结论的不正确性。 二、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活动效率因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 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而社会抑制作用则与此相反,个体活动效率因为 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 (一)产生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 ⒈ 个体希望从群体中得到尊重、赞许、以及某种程度的自我实现。 ⒉ 个体从群体中可以得到其他成员工作上或心理情绪上的帮助。 ⒊ 个体可以从群体的反馈中了解到自己的工作状况,而不断作改进,以调整到最佳状态。 (二)产生社会抑制作用的原因 主要来自于个体非良性的心理紧张。这种心理紧张主要是由于个体想从 群体中得到尊重和赞许的愿望与对自身工作的信心(对工作的熟悉和自 身能力)之间的差距造成的。 一般地说,决定社会助长作用或社会抑制作用大小的因素主要有: ⒈ 工作的复杂度和难度。 ⒉ 个体对工作的熟练程度。 ⒊ 个体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成熟度 三、社会懒惰行为 社会懒惰行为发生的原因: ⒈ 个人对群体缺乏责任心。 ⒉ 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⒊ 公平思想。 ⒋ 职责不清。 心理学家提出减少群体中社会懒惰行为的建议: ⒈ 增加工作的趣味性和有意义的方面,提高成员的参与程度。 ⒉ 让群体成员确信他们个人的贡献是可鉴别和有意义的。 ⒊ 教育成员不应该容忍工作中不充分努力的行为。 ⒋ 考核制度中要对个人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 ⒌ 奖励制度中要让成员获得奖励的一部分是根据其个人的表现给予的。 四、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为达到共同目标,在一定时期内成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群体规范对于群体具有维持作用。如果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