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
工业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20701)
(专业英文名称:IndustrialEngineering)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工程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掌握现代工业工程基本理论、方法与工具,对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评价与创新,提高系统整体效益,能在制造业、建筑业及服务业等行业领域从事生产运作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受到应用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对生产及服务系统分析、规划、评价和改善的初步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具备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2.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
3.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应用和初步的软件开发能力;
4.具备良好的管理科学和机械工程技术基础;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
6.系统实地掌握工业工程领域的专业理论和方法;
7.熟悉并掌握工业工程相关专业软件的使用方法,具备良好的专业实验技能;
8.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的工业工程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生产与服务系统问题的能力;
9.具备创新性科学思维和可持续改善的基本能力;
10.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方面的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
1.综合素质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较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表达、交流及社会活动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3)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合格标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专业能力
(1)掌握机械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应用技能、工业工程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有较好的表达交流能力和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能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生产及服务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评价与改进,提高系统整体效益的基本能力。
3.知识结构:
人文知识:包括语言、政治、法律、艺术、哲学知识等;
基础知识:包括数学、力学、物理、电工电子及外语等;
专业基础知识:机械制造相关领域知识、企业经营管理通识、决策理论与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及相关应用工具;
专业知识:通用工业工程知识(基础工业工程、工效学等)、物流相关领域知识(领域知识)、财务和经济分析相关领域知识(领域知识)、生产管理相关领域知识(领域知识)。
培养标准
实现途径
综合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思政”类课程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实现
文化素质
通过“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选修课程和参加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类课外文体活动实现
专业素质
通过学习专业必修理论及实践课程实现
身心素质
通过体育、军事训练等课程和课外社会实践课程及参加各类课外文体活动使学生获得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社会交往
通过组织各种文体活动、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之间能够寻求理解,建立友谊,切磋学问,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创新思维
通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精益生产》等课程及暑期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及参加学科竞赛、参与教师课题、发表论文、申报专利等环节实现
专业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
通过《大学计算机》、《Python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及专业课程中应用软件的使用环节实现
外语应用能力
通过《大学英语》以及《专业英语》,并结合专业课程的大作业、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
实践能力
通过物理实验、认识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工业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及开放实验等环节实现
专业技能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见习工业工程师水平资格认证培训及考试等实现
知识结构
机械工程基础知识
通过《互换性与测量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金属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以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实现
企业经营管理通识
通过《管理学》、《经济学B》、《现代企业制度》等课程的学习及《企业运营沙盘模拟》实现
决策理论与方法
通过《工程经济学》、《运筹学》、《系统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等课程的学习及相应的实验、课程设计实现
工业工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