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光电工程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docx

发布:2025-05-03约4.83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光电工程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

郝锐,范东华,代福

(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广东江门529020)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创新人才抢占创新制高点是提高国家创新实力和发展活力的关键,已经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1]。光电产业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广东省光电产业规模和产值在全国领先,快速发展的产业急需创新人才来支撑。通过对广东省十余家光电企业进行调研,企业普遍反映创新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企业做强做大的重要因素,希望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能使用恰当的工具分析解决光电器件研发、设计、制造、测试等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针对企业的需求,结合五邑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突出”的人才定位,在综合考虑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区域产业,培养学生可迁移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在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环节对光电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关系基础上,通过反向设计构建了“需求导向,强化创新”的光电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从多个维度突出学生可迁移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全过程培养。搭建了“全程多元、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内外实践有机融合,建立“课程、项目、实践平台、科技小组、社团、竞赛等”多样化的创新人才训练体系,充分利用区域企业这一宝贵资源,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分层次、分阶段、全过程的有效培养;建立了“师生协同、目标导向”的创新人才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的教学培养环节,以目标为导向,采用分类别、全过程的评价机制,构建了合理的评价指标,让学生参与部分培养环节的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组建了“校企协同、专兼结合”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采用外引内培的方式,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采用校企协同的方式,聘请一批具有丰富企业实践能力的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优化了师资结构。建立了与区域经济紧密互动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实践结果表明,该套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效果显著。

1.深入行业企业调研,面向产业需求,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需求导向,强化创新”的光电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走访和网络调查广东省有代表性的十余家光电企业,拜访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与发展联盟及江门市光电行业协会,切实了解了光电产业对创新人才的真实要求。以培养符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提出“面向区域产业,培养学生可迁移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确定了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综合考虑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关系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反向设计,加强了人文素养教育,新增了光电产品设计课程群,优化了实践教学体系,重组了核心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光电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问产业需求培养人才”的内涵提升机制,增设了光电产品设计课程群。例如,开设了光学设计、照明设计、散热设计等设计类课程及光电工程应用实例课程,引入企业产品技术开发的实际案例,邀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授课,在提高学生使用现代工具解决光电产品设计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将企业行业发展的新的动向引入到课程教学,推动课程的不断更新。优化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基础实验—专业实践—应用/创新实践”的多样化、多层次、多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的学分比重增加到30.5%。通过构建物理类、电子类、光电类、光电材料与器件类、光电产品设计类五大课程群,重组了核心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光电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

2.以课程教学为载体,建立“动态兼容、持续创新”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将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反向设计,将创新思维能力、利用现代工具解决行业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培养合理分解到每一门课程。以课程教学为载体,对学生能力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针对不同的能力目标,设置对应合理的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实现了课程大纲的重构。建立“问技术发展改革内容”的内涵提升机制,促进了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对接。建立一套教师培养机制、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鼓励骨干教师走出校门,走向产业、行业、科研院所,了解光电产业最新的发展技术,通过新增、递进、融合等方式,扩大教学内容体系更新的弹性空间,将先进技术嵌入相关课程,对如光学设计、开关电源等近10门专业课程,每年根据行业发展的情况实现5%~10%左右内容的更新。

3.借助现代技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创新能力培养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