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了第一课时(说课稿)全国通用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docx
上课了第一课时(说课稿)全国通用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上课了第一课时(说课稿)全国通用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教材分析
上课了第一课时(说课稿)全国通用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本节课内容围绕“我的校园”展开,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校园环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视觉感知素养。
2.增强学生表达校园生活感受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素养。
4.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观察校园环境,引导学生发现校园中的美。
难点:学生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描述校园生活感受。
解决办法:
1.通过实地观察,结合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对校园环境的直观感知。
2.设计“我的校园日记”活动,引导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细节,并鼓励学生用简单句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通过同伴间的互动和反馈,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4.针对表达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指导他们如何选择合适的词汇和句型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校园照片、视频片段。
2.课程平台:班级微信群、学校教育平台。
3.信息化资源:校园环境相关的图片库、视频资源库。
4.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校园风光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和描述自己熟悉的校园场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校园里有哪些美丽的景色?我们该如何描述它们?”
3.激发兴趣: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趣事,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和表达欲望。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师讲解:介绍校园环境的组成部分,如校园建筑、植物、景观等。
2.互动提问:提问“你们觉得校园里最美的景色在哪里?为什么?”
3.学生展示: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拍摄的校园美景照片,并简要介绍照片中的场景。
4.语言表达技巧:讲解如何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校园景色,例如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实物展示:展示校园内的植物、建筑等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果你是校园导游,你会向游客介绍哪些景点?”
3.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导游和游客,进行校园游览情景模拟。
4.学生展示: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导游词,其他学生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在今天的活动中,你们有哪些收获?”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你们认为如何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3.教师总结:“爱护校园,人人有责。”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提出:“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不仅了解了校园美景,还学会了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能力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帮助。”
2.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运用这些能力的经历,教师总结并强调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察、表达和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观察家中或小区的景色,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总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校园植物知识:介绍校园内常见的植物种类,如松树、柳树、樱花等,以及它们的生长习性和生态意义。
-校园建筑历史:搜集校园内历史悠久的建筑资料,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活动:收集校园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的信息,如音乐会、诗歌朗诵会、美术展览等,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校园环保行动:展示校园环保活动的案例,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用电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组织一次校园植物调查活动,记录校园内不同植物的生长状态和生态环境。
-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资源,了解校园内历史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学生可以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并尝试创作相关的艺术作品。
-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保行动,如设计环保海报、参与校园绿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
-建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察和记录自己所在社区的生态环境,撰写一篇社区环保观察报告。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