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望月 第二课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望月》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课题】《望月》
【教材出处】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1课
【教材简析】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角度独特、构思新颖的写月文章,融写景与记事为一体。课文以生动的笔调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诗的情景,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上所说:“语文活动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课本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应该把课本看成是一种有待于师生共同开发、构建的学习资源,师生应该共同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语文课本只是一个载体,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这个载体,把课本作为一个生长点,巧妙地延伸开去,有机地生成更多的东西,从而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月光图
【教学过程】
回忆月景,导入新课。
《望月》是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它处处渗透了美,包含了美。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并通过朗读,感受了文中蕴藏的美。我们感受到了哪些美呢?
板书:月色美、诗句美、想象美。
【对学生找到的其它的美也应予以肯定,如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小外甥的童心美等。】
过渡:美丽的月色把作者吸引到了甲板上,让我们随他一起去欣赏吧!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感受月色美。
1
2、学生各抒己见,同桌谈谈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3、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出来?作者描绘景物如果有让你心动的词语,下来,细细地品味,可能让你知道更多藏在文字的情思。学生自由读,品味,教师巡视,指导。
播放《春江花月夜》指名读(你读出了月亮的什么美?)——评价教师小结:朦胧美动态美色彩美
师小结:同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读起来也不一样,只要能把你感悟到的读出来,都是可以的。 (简析: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直接与文本对话,引导他们从自我出发去感受与体验,通过朗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通过音乐渲染,让学生走近文本,走出文本。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教师:清幽的夜空,明月深情地凝视着大地,静静地吐洒着它皎洁的光辉。学生欣赏月亮的图片通过观看几幅美丽的月景图,把学生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月夜,这样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渴望。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师:这样的美景,不禁使老师想起了“二泉映月”的清幽,“黄山邀月”的豪放,“三潭戏月”的情趣,桂林“月照鼻山”的诗意。如此美丽的江景,你们想给眼前的景色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儿吗?我们来讨论一下,并且说以下你的理由。
【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在探究中感悟文本,通过对文本的深入把握,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揣摩和推敲,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让学生浸润在文字遐想中的课堂,一定会飘洒出甜甜的语文的味道的。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文字有一种呵护、关爱,有一种亲和、细腻,而不是漠然和枯燥,乏味和冷淡,学生就会在逐渐的文字熏陶中,产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的爱! 】
三、赏读经典美文,感受语言美。
1、过渡: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恬静的“月下美景图”,都深深地陶醉了。皎洁的月亮,晶莹明净,清柔似水,曾给了人们多少梦幻,多少遐想。朱自清、冰心、巴金等大文学家都曾描绘过它,赞美过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个片段。
课件出示以下三个片段:
片断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朱自清:《荷塘月色》
片断二: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月光曲》
片断三:静美的月亮,自然是母亲了。我半夜醒来,睁眼看见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