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望月怀远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1 -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
学校:枣庄八中北校 备课组:高二语文 主备人:郭静
课 题
望月怀远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了解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了解张九龄的生平。
2. 感悟《望月怀远》诗阔大雄浑的艺术境界及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能力点
1.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2. 炼字型赏析。
教育点
1.炼字型赏析,注意诗中的用词。
重难点
1. 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到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体会张九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升及落的情感历程吧。
(PPT展示)
1、作者简介
张九龄,唐玄宗开元时宰相。弱冠登进士。其文才为宰相张说器重。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张说罢相,受累外迁。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中书侍郎为相。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为相,以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李林甫更进谗言,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贬为荆州长史。二十八年卒。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及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思及此事,为之流涕,遣使至曲江祭九龄。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有《曲江集》20卷传世。
2、盛唐诗歌的风骨
“初唐四杰”努力摆脱南朝只重词藻不重内容的文风的影响,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登幽州台歌》更是一扫那种绮靡的文风,使得初唐诗歌“风神初振”。到了盛唐,也就是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唐诗得到了高度发展,李白、杜甫的出现,更是使唐诗发展到了巅峰。这时候的唐诗,声律风骨兼备。
【资料链接】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1.诗人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如:男儿本子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
2.诗人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如:“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其实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3.诗人具有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如:“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盛唐诗歌声律完备:
主要指律诗体裁已成熟和普及,诗人已能娴熟运用并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诗典型代表)。古体诗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体与绝句的兴盛,都是唐诗达到高潮的标志。
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T展示教学目标)
诗歌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诵读指导:?
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对话文本,学会审美)
1. 请大家把全诗读一读,找出好像和“望月”或“怀远”没什么关系的一句诗。
明确:同学可能找出 “披衣觉露滋”。
分析:为什么披衣在外,一直到露水打湿了衣服?——怀远。可见本诗可以说是扣题的典范,几乎每一句都或明或暗地写了“望月”或“怀远”。
2、“海上生明月”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写月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3、“生”字好在哪里?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与张若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4、“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
明确:“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 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5、“我”在思念谁?
可以是父母、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