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望月怀远_ -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望月怀远 张九龄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领会诗歌情感。 2、品味诗歌语言,进一步掌握“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3、把握本诗通过紧扣“望”与“怀”来写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整体把握 1、熟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2、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诗歌大意: 广阔的大海上升起了一轮皎洁的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 多情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 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借助月亮怀念远方的人,表达了思念之情。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品味语言(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的“生”字历来为炼字经典,你认为“生”字好在哪里? 思考这一句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生”含有“生出”之意,明月从海面上慢慢生出,富有动感,把明月写活了。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海上生明月”这一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天涯共此时” 点出空间上的遥隔千里,又强调时间上的一致。 天涯各一,明月相共 以月为媒,千里相思 张九龄把自己的怀远之情与天下人共通的怀远之情融在一起,从而使诗歌产生含蓄慰藉的美感。 品味语言(二) 结合全诗,找出颔联中你认为用得最妙的一个字,并解析。 怨: ① “怨”是“怨恨,埋怨”的意思。 ②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 ③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 种种连锁动作过程,充分说明相思之苦,表达诗人怀远之情。 诗的题目是“望月怀远”,那么诗人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 “紧扣话题类”解题方法: ?审题抓关键词。 ?逐句解析,点透各句与题干关键词的关系。 合作释疑: 因望而怀,寓怀于望。 开头一句意境雄浑阔大,起势遥远,没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天涯”二字接得自然,既照应到了“远”,又暗示了“怀”,诗人和远在天涯的“情人”同时在望月。 颔联承接前两句,朗朗月夜,情人远在天涯,怎能不让人平生怨恨?相思之深,使我通宵难眠。 颈联写相思的客观情状:灭掉蜡烛,走进洒满月光的庭院,望月怀远,不知不觉,身上披着的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尾联写月光如此美丽,却不能捧一把赠给我无比怀念的“情人”,还是做个好梦,或许在梦中能和情人相见呢! 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了“怀远”的情感。 小结: 这首诗情致委婉,语言浅近,淡雅清新,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 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 诗人就是这样道出了对远人的 思念,表达出深深的“怀远” 之情。 点拨拓展 【明月之意象】 本诗从首句的“海上生明月”到“不堪盈手赠”的明月,全诗以月为 纽带,寄托了相思之情。 那么月还可以寄托 什么情感呢? 1、相思之情。 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南朝·宋.谢庄《月赋》千里兮共明月” 苏轼《水调歌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怀友之情。 如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孤独与寂寞的心态。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哲思。 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李白《把酒问天》“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5、避世。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