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docx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时数:1教时
教学方法:边读边议边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了解诗人
王建唐代诗人,诗人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诗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同情老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三)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四)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学习(庭栖露)
3.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体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
4.精读古诗感悟事情
(1)中庭地白树栖鸦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静寂孤苦,思乡)
(2)冷露无声湿桂花“冷”字写出秋夜露珠的(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
(3)今夜月明人尽望。“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4)不知秋思落谁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更突出月夜的静)。
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五)主题归纳
《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一幅安静、凄凉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安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中秋望月而思念亲人的感情。
结构梳理
拓展提升
诗词积累
课堂练习
默写古诗
(九)板书设计:
景→境→情
银白的地面安静孤独寂寞
(皎洁的月色)凄清对亲人的思念
熟睡的鸦雀伤感的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秋色夜景芳香的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