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docx
中秋咏月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十五夜望月》。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意境,能准确流畅地翻译全诗。
-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培养语感。
-小组合作探究与个人思考相结合,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学会分析诗歌的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望月思乡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之情。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感受中秋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引导学生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中秋文化。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诗句翻译、表现手法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深入体会诗歌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中秋氛围。
2.提问学生:歌曲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关于中秋,你知道哪些传说和习俗?
3.展示与中秋相关的图片,如明月、月饼、家人团聚等,引出课题《十五夜望月》。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介绍作者王建:王建,唐代诗人。他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了解人民疾苦。其诗歌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
2.说明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王建在中秋佳节与友人离散后所作,通过描写中秋月夜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强调栖(qī)鸦(yā)湿(shī)等字的读音。
-读出诗句的节奏: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如语调的抑扬顿挫等。
4.全班齐读,整体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四)理解诗句,疏通文意(12分钟)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诗句,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尝试共同解决。
3.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中庭地白树栖鸦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得地面发白。
-栖鸦:栖息在树上的乌鸦。
-全句翻译: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冷露:清冷的露水。
-湿桂花:打湿了桂花。传说月中有桂树,这句暗指中秋月夜。
-全句翻译:寒露悄然浸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尽:都。
-望:仰望。
-全句翻译: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
-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之情。
-落:落在。
-全句翻译: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五)研读诗歌,体会意境与情感(1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歌描绘了中秋月夜庭院中月光照地、鸦雀栖息、寒露湿花,人们仰望明月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2.提问:诗中哪些词语体现了这种氛围?
-学生找出冷露无声等词语,体会其营造的意境。
3.小组讨论: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