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二节心理过程.doc

发布:2016-11-29约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课题:第二节心理过程 课型:新课 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理论结合实践、多媒体授课 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目标: (1)掌握心理过程及各个心理现象的概念及其特征。 (2)熟悉遗忘的规律和原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情绪的意义;气质类型及意义。 (3)了解心理实质、情绪理论。 2、技能目标: 掌握情绪的意义,遗忘的规律和原因。 3、情感目标: 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 4、安全目标: 学会食物安全识别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备注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 知觉的分析 记忆、遗忘的理解 记忆的品质的理解 思维 想象 第二节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 认知过程 感觉与知觉 感觉 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意义:首先,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其次,感觉是保持信息平衡、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再次,感觉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感受性和感觉阈性 感觉的特性: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 感觉后象 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受性的发展与补偿 知觉 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不同可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触知觉等。 根据知觉对象的性质可把知觉分成:A、物体知觉 B、社会知觉 知觉的特性: 整体性 选择性 理解性 恒常性 记忆 记忆的概念: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内容分类:1)形象记忆 2)逻辑记忆 3)情绪记忆 4)动作记忆 (2)根据信息保持时间长短分类:1)瞬时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 3、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4、遗忘 遗忘的概念:是指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与回忆,或再认与回忆有困难。 (1)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先研究了遗忘的规律,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的发展速度较快,后来逐渐缓慢,逐渐稳定在一个水平上。 影响遗忘的因素:1)识记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 3)识记程度 4)材料的系列顺序 (2)遗忘的原因:1)衰退说 2)干扰说 3)压抑说 4)提取失败 5、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准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6、提高记忆的方法 (1)明确目的 (2)培养兴趣 (3)减少干扰 (4)加强理解 (5)及时复习 (6)合理用脑 (7)方法适当 (三)思维 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2)间接性 3、思维的分类 1)根据思维的形式分类 2)根据思维的方向分类 3)根据思维的创作性分类 4、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分类与比较 3)抽象和概括 5、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1)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6、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 2)思维的深刻性 3)思维的独立性 4)思维的灵活性 5)思维的批判性 6)思维的逻辑性 (四)想象 1、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成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2、想象的意义 1)想象的预见作用 2)想象的补充作用 3)想象的替代作用 3、想象的种类 (五)注意 1、注意的概念 2、注意的特点 3、注意的种类 4、注意的基本品质 二、情绪过程 (一)情绪的概述 1、情绪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3、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二)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 2、坎农-巴德理论 3、情绪的认知理论 (三)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