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10的加、减法(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docx
第1课时10的加、减法(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10的加、减法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具体上课时间]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10的加、减法,通过结合教材中的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10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课程内容紧密围绕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练习中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通过学习10的加、减法,学生将提升对数字的敏感度,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从而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将学会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和验证,发展创新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这些素养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数字概念和5以内的加减法。他们对数字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理解加法是合并的过程,减法是分离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一年级的学生通常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数学游戏和互动活动感兴趣。他们在操作实物中进行数学学习时,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学生的认知风格多样,有的偏好视觉学习,有的喜欢听觉或动手操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10的加、减法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
-对于抽象的数字概念理解不够深刻,需要通过具体实物来辅助理解。
-在进行10的加减运算时,可能会混淆加法和减法的操作步骤。
-对于进位和退位的初步概念可能不够清晰,需要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掌握。
-部分学生可能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耐心和自信,需要鼓励和适当的引导来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了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课程进度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10的加减法相关的PPT演示文稿,以及含有加减法算式的练习卡片。
3.实验器材:准备计数棒、小玩具等实物,用于学生直观理解加减法概念。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活动区,方便学生分组讨论和进行实操练习。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或者故事,如“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小猫应该如何计算钓到的鱼的数量,从而激发他们对10的加、减法的兴趣。
-回顾旧知:邀请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5以内的加减法,通过快速问答的形式检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10的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强调加法是合并,减法是分离的过程,并指出10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因为它的加法或减法结果总是接近10。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具体的例子,如“10个苹果,吃掉2个还剩几个?”来帮助学生理解10的减法。同样,通过“5个苹果加上5个苹果一共是多少?”来解释10的加法。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些计数棒或小玩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究10的加、减法,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发现。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练习题,包括填写加减法算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加减问题等,以加深对10的加减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指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10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实际应用,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包括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以及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加减法问题,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完成作业,以增强亲子互动,同时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通过合作和探究来学习数学,同时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关注和指导。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数字游戏:介绍一些数学游戏,如“数字接龙”、“数学华容道”等,这些游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字的敏感度和加减法的理解。
-数学故事书:推荐一些包含数学元素的儿童故事书,如《数学岛历险记》、《爱因斯坦小的时候》等,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数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如“测量长度”、“比较重量”等,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谜题:提供一些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