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10的加、减法(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2024).docx
第1课时10的加、减法(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2024)
一、教学内容
第1课时10的加、减法(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2024)
本节课内容选自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材,主要学习10的加、减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10的加法口诀,了解10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1)数学抽象能力,通过理解10的加、减法,学生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2)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加减法计算规则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形成逻辑推理的能力;3)数学建模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建立数学模型;4)数学运算能力,通过练习10的加减法,提升学生的计算技能。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上册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学科,他们对数学的概念和运算规则的理解还处于初步阶段。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数字的认读和基本的数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10的加、减法这样的抽象概念,他们的理解还比较有限。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中,他们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直观的演示来逐步理解抽象的数学原理。
学生的层次相对较为均衡,但个体差异依然存在。部分学生可能对数字的敏感度较高,能够较快地掌握加减法的基本规则,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来达到同样的水平。
在素质方面,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因此在课堂上保持专注是一个挑战。此外,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也在发展中,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行为习惯上,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等。这些习惯对于数学学习至关重要,因为数学学习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细致。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数字卡片、加减法动画演示等,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10的加、减法。
3.实验器材:准备计数器、算盘等数学操作工具,供学生在操作中练习10的加减法。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同时设置实验操作台,方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10以内的物品,如苹果、铅笔等,引导学生思考10个物品加在一起是多少,激发学生对10的加法的兴趣。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5以内的加法,提问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加法知识,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已有知识。
2.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10的加法口诀,如“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通过反复朗读和演示,让学生熟悉口诀。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例子,如“我有3个苹果,你给我2个苹果,我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帮助学生理解10的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尝试用10的加法口诀解决类似的问题,并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进行10的加法练习,包括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以及与同桌互相出题进行练习。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10的加法。
4.新课呈现(约10分钟)
-讲解新知:引入10的减法,讲解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如“从10个苹果中拿走2个苹果,还剩多少个苹果?”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例子,如“我有10个铅笔,用了3个,还剩多少个铅笔?”帮助学生理解10的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尝试用10的减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并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5.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进行10的减法练习,包括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以及与同桌互相出题进行练习。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10的减法。
6.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10的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提问学生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7.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完成练习册上的10的加、减法练习题,以及在家与家长一起进行10的加、减法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在家里与家长分享今天学到的内容,增进亲子互动。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数字游戏:利用数字卡片,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