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一上《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发布:2018-12-08约2.96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 一年级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 单位: 建德市寿昌镇童家小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以儿歌的形式, 描绘的是整个粉妆玉砌的大地,一群动物描绘雪白的世界,它们是小鸡、小狗、小鸭、小马。青蛙之所以没有参加是因为它正在家里睡觉。文章语言亲切、生动、文字优美,充满着儿童情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和两个偏旁“虫、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雪天的乐趣。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对事物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自己认识的生字,并说说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并把方法与大家分享。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悟课文。 看挂图知道了不同小动物的脚印是不一样的。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偏旁和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讲故事,出示动物图片。 揭示课题,板书:《雪地里的小画家》。 1.争先恐后地叫出小动物的名字。 2.齐读课题。 利用学生喜爱听童话故事 的特点,创设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形 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检查生字,自主识 字。 出示“睡”,指名读,并组词,认识“目”字旁,了解“目”和“垂”的意思。 这些生字中还会认 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 5.请同学当小老师来教教大家。 1.认真听,注意听清老师每个字的读音。 2.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认真拼读。 读“睡”并组词,左边是 目表示眼睛;右边是垂,是挂下来的意思,眼皮垂下来就是睡觉了。做眼皮垂下的动作。 小组内认读自己认识的生 字,并说说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5.小组派代表来教大家认读生字,并把小组内记忆字形的好办法说给大家听听。 师范读课文,激起学生读 课文的兴趣。 低段学生的形象记忆超过抽象记忆,用动作来记忆字形,形象、生动,提高记忆效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精神。 平时教师教学生认生字的 过程学生已记心间,让学生当小老师来教同学,学生积极踊跃,兴趣盎然,其他学生也有了更高的识字热情,学生真正成为识字的主人,强化了学生识字的效果。 刚学的生字进一步得到巩 固,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读课文时,有那位细 心的小朋友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符号。 2.感叹号也表示一句话的结束。 3.学习第一句。 a.师范读第一句。 b.指名读第一句。 c.假设:如果今晚下了一场大雪,早晨你打开门看见厚厚的雪会说些什么? 4.出示挂图。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这群小画家是谁呀? 5.画家们分别画了些什么? 6. 出示竹叶、梅花、枫叶的标本和月牙的图片。 7. 出示四种小动物脚 印的图片。 8.这么美的雪天,小动 物们都来到雪地上画画,怎么没有看见青蛙胸兄弟兄弟,它上哪儿去了? 那我们去把它叫醒,让它也出来画一幅美丽的画吧!好吗? 9.师小结:青蛙是有益的小动物,请小朋友不要打扰它,让它好好睡一觉吧,等到明年春天睡醒后,它还会帮我们捉害虫呢! 10.检查朗读效果。 1.找出这个奇怪的符号“!”,认识这个符号的小朋友领着大家一起来认识它:感叹号“!”。 2.数数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3.a.认真听,并说说老师是用什么样的心情来读这句话的,为什么?喜欢下雪的同学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下雪。 b.个别朗读。 c.把自己想说的话和想做的动作表现出来。 d.表演读第一句。 4. 连忙说出是:小鸡、小狗、 小鸭、小马,并把这四种小动 物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5.个别回答: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真仔细地观察它们的形状 7.说出图片上的脚印是谁画的,并把图片贴在相应小动物图片的下面;再按自己帖的图说一句话;读一读这句话。 8.读课文找出青蛙兄弟没来画画,原来它是睡着啦。 小组内讨论要不要把青蛙叫醒,为什么?小组派代表发表本组不同的见解。 10.个别读,小组读,齐读。学生评价。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 习态度。 新课程表明:阅读是学生 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图片,给学生一种 直接的视觉效果,学生一下子就被这美丽的图给吸引住了,产生学习的兴趣。 一年级的孩子正处 于阅读的起始阶段,所以借助色彩鲜艳的贴图,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之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