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院志愿服务》(说课稿)全国通用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001].docx
《孤儿院志愿服务》(说课稿)全国通用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孤儿院志愿服务》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7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弱势群体,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3.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孤儿院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发挥创意,为孤儿院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年龄段,他们对社会实践活动充满兴趣。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还存在以下特点:
1.知识方面:学生对孤儿院这一社会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认识。他们对志愿服务的意义和具体内容可能存在模糊认识。
2.能力方面: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尚在培养阶段。在参与志愿服务时,他们可能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
3.素质方面:三年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正在形成中。通过本节课,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关爱他人、尊重弱势群体的品质。
4.行为习惯: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等问题。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5.对课程学习的影响: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会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孤儿院的历史、现状和志愿服务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对课程内容的初步认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如何开展孤儿院志愿服务”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实际志愿服务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孤儿院的生活环境和志愿服务场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模拟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教学软件应用:利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教学,如在线问答、小组协作等,提高课堂互动性和学习效率。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孤儿院历史简介、志愿服务案例视频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孤儿院志愿服务的意义和方式”,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你认为孤儿院需要哪些帮助?”、“如何有效地进行志愿服务?”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孤儿院的基本情况和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社交媒体,提高预习效率和互动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孤儿院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孤儿院的感人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孤儿院志愿服务”。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与孤儿院工作人员和孩子们沟通。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预习中的发现和疑问;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志愿服务场景。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角色扮演,体验志愿服务的过程。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志愿服务的理论知识。
-活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志愿服务的知识点,掌握参与志愿服务的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设计一次孤儿院志愿服务活动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具体的服务方案。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孤儿院相关的书籍、网站和视频,供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作业要求,设计自己的志愿服务方案,并准备相关材料。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