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互助与志愿服务的体验》(说课稿)全国通用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001].docx
《社区互助与志愿服务的体验》(说课稿)全国通用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社区互助与志愿服务的体验》是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社区互助和志愿服务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社区互助和志愿服务的基本形式,学会参与社区活动,体验志愿服务的快乐。
核心素养目标
1.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关爱社区、乐于助人的情感。
2.合作能力:通过团队活动,提升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公益意识:增强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树立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观念。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社区互助和志愿服务的概念。
-认识到志愿服务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意义。
-学习如何参与社区活动,体验志愿服务的基本步骤。
2.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志愿服务的内在价值,将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在志愿服务中与人沟通和协作,尤其是在面对不同意见和需求时。
举例:
-难点一:理解志愿服务的内在价值。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从而理解志愿服务的价值。
-难点二:参与社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例如,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参与过的社区活动经历,激发参与社区服务的兴趣。
-难点三:沟通与协作能力的培养。例如,通过组织社区清洁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如何与同伴有效沟通和协作。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教具(如社区模型、图片卡片)
-课程平台:班级微信群、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平台
-信息化资源:社区互助与志愿服务的相关视频、图片库、在线案例分享
-教学手段: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地考察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展示社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社区环境。
-提问:“你们知道社区里有哪些需要帮助的地方吗?”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教师总结:“社区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需要互相帮助,今天我们来学习社区互助与志愿服务。”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讲解社区互助与志愿服务的概念,举例说明。
-提问:“什么是社区互助?什么是志愿服务?”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师介绍志愿服务的意义和重要性。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参与志愿服务?”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志愿服务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3.角色扮演(10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社区居民、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等。
-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社区互助与志愿服务的场景。
-学生在扮演过程中体验志愿服务的过程,增进对志愿服务的理解。
4.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几道关于社区互助与志愿服务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判断题等。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5.课堂讨论(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遇到社区里的困难,你会怎么做?”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社区互助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性。
6.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社区互助与志愿服务的意义。
-提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7.布置作业(2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回家后,与家人讨论一下如何在家中进行社区互助或志愿服务。
-学生记录作业内容。
8.课堂提问与反馈(3分钟)
-教师随机提问学生关于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点评和反馈。
整个教学过程共计45分钟,注重师生互动,创新教学方法,紧扣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知识点梳理
1.社区互助的概念:
-社区互助是指社区居民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解决社区问题的行为。
-社区互助的特点:自愿性、互助性、公益性。
2.社区互助的形式:
-邻里互助:帮助邻居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志愿服务:无偿为社区提供帮助和服务。
-社区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的各种活动。
3.志愿服务的概念:
-志愿服务是指个人或团体自愿为社会提供无偿服务的行为。
-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自愿、无偿、奉献、友爱。
4.志愿服务的作用:
-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参与者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提升自我价值:通过帮助他人,实现自我成长和价值。
-促进社区和谐: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5.参与志愿服务的步骤:
-选择志愿服务项目: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志愿服务项目。
-报名参加:向志愿服务组织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