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我的家在这里 第二课时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统编版.docx
5我的家在这里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属于《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统编版“5我的家在这里”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文化特色和历史变迁。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巩固和拓展对家乡的基本认识,将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家乡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感知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学生能够提升对地理环境的感知能力,理解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通过探究家乡的历史变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尊重历史、珍视家乡文化的态度。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认知基础,了解基本的地理位置概念,如上下左右、东西南北等方向,以及简单的地图阅读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家乡的基本情况,如家乡的名称、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三年级学生对家乡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在学习能力方面,他们能够通过观察、讨论和简单的调查活动来获取信息。学习风格上,学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的学生喜欢通过图片和实物来学习,有的则更倾向于通过故事和角色扮演来理解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地理位置概念时遇到困难,特别是在将抽象的地理概念与具体的家乡环境相结合时。此外,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可能难以全面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此外,学生可能缺乏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这在探究家乡文化特色时可能会成为挑战。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实物教具(家乡的地图、图片、模型等)。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或班级微信群,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交流反馈。
3.信息化资源:网络地图服务(如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用于展示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变化。
4.教学手段:视频资料(关于家乡的纪录片或旅游宣传片)、图片资料(家乡的风景照片、历史遗迹图片)、互动地图软件、小组讨论材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家乡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中的家乡美景。
2.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你们对家乡的了解有多少?有哪些特别的地方想要和大家分享?
3.学生分享: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对家乡的了解,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地理位置讲解: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地形地貌等,用时5分钟。
2.历史变迁:介绍家乡的历史变迁,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的重要事件,用时5分钟。
3.文化特色:讲解家乡的文化特色,如地方方言、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用时5分钟。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发放家乡地图,让学生找出家乡的地理位置,并标注出重要的地理特征。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文化特色的理解,用时5分钟。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家乡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
2.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角色扮演:教师扮演导游,学生扮演游客,模拟介绍家乡的旅游景点和特色文化。
2.问题解答:教师针对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家乡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家乡的文化?
2.学生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乡的重要性和保护家乡文化的意义。
2.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并记录下来。
总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家乡历史资料:收集家乡的历史文献、古建筑图片、历史人物故事等,用于丰富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
-地方民俗文化:搜集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手工艺品等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文化特色。
-环境保护案例:寻找家乡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案例,如生态公园建设、水资源保护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当地产业发展:了解家乡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情况,让学生认识到家乡的经济活力。
-社会实践活动:搜集家乡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信息,如公益活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