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5.3 解一元一次方程 2用移项法解方程说课稿(新版)冀教版.docx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5.3解一元一次方程2用移项法解方程说课稿(新版)冀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5.3节“解一元一次方程2用移项法解方程”是本章节的核心内容。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掌握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能力。通过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方程的解与未知数之间的关系,提升对数学规律的认识;同时,通过解题过程,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他们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确定方程中的未知数和常数项。
-正确进行移项操作,即将未知数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常数项移到另一边。
-确保移项时符号正确,注意负号的处理。
-通过合并同类项,简化方程。
-解出未知数的值。
2.教学难点
-理解移项的原理,特别是当未知数项和常数项在方程两边时如何正确移项。
-正确处理方程中的负号,避免在移项过程中出错。
-在移项过程中保持方程的平衡,即等式两边的值相等。
-识别并合并同类项,特别是在方程中含有分数或小数时。
-将方程解简化为最简形式,特别是当解出未知数后需要化简结果。例如,解方程\(2x-3=7\),学生可能会在移项时遇到将负号应用于常数项的情况,如\(2x=7+3\),这里需要强调负号的处理方法。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备有《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特别是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移项法解方程相关的教学图片,如方程模型图和解题步骤图,以及相关视频资料,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教学工具:准备计算器和黑板或白板,用于展示解题过程和计算步骤。
4.教室布置:设置小组讨论区,便于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衡问题,如天平称重、跷跷板平衡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平衡状态。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数学方程来表示这些平衡状态,并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形式,为后续学习移项法解方程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引入移项法:通过展示方程\(2x+5=1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未知数项\(2x\)移到方程的一边,常数项\(5\)移到另一边。
2.讲解移项步骤:讲解移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
-将未知数项\(2x\)移到等号左边,同时改变符号,变为\(-2x\)。
-将常数项\(5\)移到等号右边,同时改变符号,变为\(-5\)。
-合并同类项,得到新的方程\(-2x=13-5\)。
3.示例讲解:通过具体示例,如\(3x-4=11\),展示移项法的应用过程,强调符号变化和合并同类项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总结移项法的规律,如“移项时改变符号,合并同类项”。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课堂练习:布置几道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题过程中的难点和易错点,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3.展示答案:邀请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在移项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负号?
2.提问:在合并同类项时,如何确保等式两边的值相等?
3.提问:当方程中含有分数或小数时,如何进行移项和合并同类项?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移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商品打折后的价格。
2.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用移项法解决。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解题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移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如它在代数、几何等领域的应用。
2.鼓励学生尝试将移项法应用于其他类型的方程,如二元一次方程组。
3.提醒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完毕,总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习后,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理解和掌握移项法**: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包括识别未知数项和常数项,正确进行符号变换和同类项合并。
2.**逻辑推理能力提升**:通过移项法的学习,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