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爱心的传递者》说课稿 -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统编版.docx
10《爱心的传递者》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0《爱心的传递者》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心的含义、传递爱心的方式以及爱心传递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设计思路如下:
1.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本课主题;
2.分析教材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爱心的传递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3.结合生活实例,讨论爱心传递的方法和途径;
4.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爱心传递的喜悦;
5.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爱心传递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情感态度,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爱心行为,发展观察力和思考力;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爱心传递活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4.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
-学生对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过简单的爱心传递经验。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爱心传递的话题感兴趣,愿意参与相关讨论;
-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能够理解爱心传递的意义;
-学生偏好通过实际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爱心传递的深层含义,需要具体案例进行引导;
-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传递爱心,需要实际操作和指导;
-学生可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时遇到困难,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爱心传递的概念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2.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爱心传递经历,培养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在不同情境下如何成为爱心的传递者。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使用PPT展示爱心传递的案例和情境,增强直观性。
2.教学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生动地感受爱心传递的力量。
3.互动软件:利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特别的课文——《爱心的传递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爱心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那么,如何成为一位爱心的传递者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探讨一下如何将爱心传递给他人。
2.课文阅读与理解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大声朗读课文《爱心的传递者》。
(2)在朗读过程中,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中提到了哪些爱心传递的例子?
-这些例子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
(3)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分享自己对这些例子和启示的理解。
3.课文主旨内容探究
(1)教师引导:课文中提到了许多爱心传递的例子,那么,什么是爱心传递呢?
学生回答:爱心传递就是将关爱和温暖传递给他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的力量。
(2)教师引导:那么,如何成为一位爱心的传递者呢?
学生回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关心身边的人,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用友善的语言和行为感染他人,让爱心传递下去。
(3)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爱心传递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我们要将爱心传递给他人,首先要拥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
4.实际案例分析
(1)教师展示案例:小明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位老人,他主动站起来给老人让座。请问,这个案例中,小明是如何成为爱心的传递者的?
学生回答:小明通过关心老人,主动让座,将爱心传递给了老人。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成为爱心的传递者。
学生回答(略)。
5.小组讨论与分享
(1)教师组织: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爱心传递的例子?
-你认为爱心传递对个人和社会有哪些意义?
(2)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将讨论成果分享给全班同学。
6.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爱心传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成为一位爱心的传递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积极践行爱心传递,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2)学生回答:我们会的!
7.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爱心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