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爱心的传递者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统编版.docx
10爱心的传递者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三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爱心的传递者”的概念,培养他们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爱的力量,学会在生活中传递爱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教学内容与统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紧密相连,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分析聚焦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通过学习“爱心的传递者”,学生将发展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情感态度,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公民素养。同时,通过参与爱心传递活动,学生将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学会在集体中承担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目标的实现,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提高其法治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爱心的传递者”的含义,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传递爱心。
难点:将爱心传递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解决办法:
1.通过故事讲解、案例分析,使学生感受到爱心传递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2.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传递爱心的经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设计爱心传递实践活动,如帮助同学、关爱老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爱心传递的喜悦。
4.强化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爱心传递活动,共同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习惯。
5.定期进行评价与反馈,激励学生持续关注爱心传递,形成长期行为。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每人一本《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统编版教材。
2.辅助材料:收集爱心传递的相关故事、新闻剪辑,准备爱心传递的公益广告视频。
3.实验器材:无需特殊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划分为小组讨论区域,每组配备必要的讨论材料,如便签纸、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爱心传递的公益广告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视频中的行为如何体现了“爱心的传递者”。
2.提出问题:请大家谈谈自己看完视频后的感受,以及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爱传递的场景。
【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1.简要介绍“爱心的传递者”的定义和重要性。
2.讲解爱心传递的几种形式:言语鼓励、行动帮助、情感关怀等。
3.结合教材案例,详细讲解爱心传递的具体做法和效果。
-用时5分钟,讲解案例一: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例子。
-用时5分钟,讲解案例二:社区志愿者活动的例子。
-用时5分钟,讲解案例三: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心传递。
【师生互动环节】(用时10分钟)
1.小组讨论:每组根据教材案例,讨论如何在生活中成为“爱心的传递者”。
-用时5分钟,组内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2.分享交流: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可补充意见。
-用时5分钟,各小组代表分享,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用时5分钟)
1.课堂提问:教师提出与爱心传递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
-例如:“你如何在家庭中传递爱心?”“在学校里,你见过哪些爱心传递的行为?”
2.快速反应:教师说出一个场景,学生迅速说出如何在该场景中传递爱心。
-例如:“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会主动让座。”
【总结与反思】(用时2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爱心传递的重要性。
2.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爱心传递行为,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创新】
-在课堂提问环节,采用抢答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在巩固练习环节,引入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不同场景下的爱心传递,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能力拓展】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情境应对能力和同理心。
【教学双边互动】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
-在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教师参与其中,指导学生讨论,确保讨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拓展阅读材料:
-《爱的教育》:这本书讲述了一位教师如何通过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引导学生走向善良和正直的故事。
-《善良的力量》:这本书收录了许多关于人们如何通过小小的善举,传递爱心,改变他人生活的真实故事。
-《社会正能量》:这本书讨论了正能量在社会中的传播,以及每个人如何成为正能量的传递者。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自己及周围人的爱心传递行为,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鼓励学生采访家人或朋友,了解他们对于爱心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