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9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三首》中的《暮江吟》为核心教学内容,旨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设计思路如下:
1.以学生熟悉的江景为导入,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好奇心。
2.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3.逐句解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4.结合诗人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增强文化底蕴。
5.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提升合作学习能力。
6.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诗句,提高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暮江吟》,使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节奏、韵律,掌握古诗的基本表达方式,提高语言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句背后的意义,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3.文化理解与传承:通过了解诗人背景和创作背景,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4.审美鉴赏与创造: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审美价值,培养审美情感,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格式、韵律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识别一些常用的汉字,并具备一定的朗读和默写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四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他们喜欢通过故事和图像来理解文本。在能力上,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思考,但需要引导。他们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通过视觉学习,有的通过听觉,还有的通过动手实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把握古诗的意境方面遇到困难。此外,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代用语可能成为学习的障碍。学生还可能对如何将古诗中的情感和画面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到挑战。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以便于学生随时查阅和跟随课堂进度。
2.辅助材料:准备《暮江吟》的相关图片、诗人简介资料,以及古诗词朗读视频,以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每组配备必要的学习用品,如白板、彩笔等,以便学生进行讨论和展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江边的夕阳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景象。随后,教师朗诵《暮江吟》全诗,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首先对《暮江吟》的作者、创作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背景。接着,教师逐句解读诗句,通过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在解读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师生互动。
在解读完诗句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通过集体朗读和个人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古诗的审美价值和文学特色。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与《暮江吟》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练习题旨在巩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完成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答案,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确保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正确无误。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暮江吟》中的审美情感和文学技巧。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自然,尝试创作自己的诗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以下作业:
-书写《暮江吟》全诗,注意书写规范和美观。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暮江吟》的读后感,字数不限。
-收集并学习一首其他诗人的古诗,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熟练朗读《暮江吟》,并正确书写诗句。通过课堂上的解读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掌握了古诗的基本表达方式,提高了语言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学习《暮江吟》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诗句表面的意义,还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深入思考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发展了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3.文化理解与传承:学生通过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增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