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9 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docx

发布:2025-03-03约3.38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9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古诗三首-暮江吟》

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古诗三首-暮江吟》,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意境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课程内容与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紧密相关,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言文阅读水平。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发展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暮江吟》,学生将学会运用文学语言表达情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同时锻炼思维逻辑和想象力。在审美鉴赏方面,学生将能够识别和欣赏古诗中的意象美和音韵美,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背诵《暮江吟》这首古诗。具体包括:

-掌握诗句的准确读音,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瑟瑟”读音为sèsè,形容江水因微风吹动而泛起波纹。

-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如“半江瑟瑟半江红”,通过“瑟瑟”和“红”两个形容词,形象地描绘出夕阳余晖下的江面景色。

-领悟诗人的情感,通过诗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

-对古诗背景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人张若虚写作《暮江吟》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心境,需要教师通过讲解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来帮助学生理解。

-古诗中的文言文语言特点,如“一道残阳”中的“道”字,现代汉语中不常单独使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作为量词的含义。

-诗句中抽象的意象,如“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瑟瑟”,学生可能难以直观地感受到其描绘的景象,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图像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暮江吟》的诗意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如模拟江边观赏日落的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2.教学手段

-多媒体展示:使用PPT展示《暮江吟》的图文并茂内容,增强视觉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意象。

-诗歌朗诵软件:利用诗歌朗诵软件播放《暮江吟》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互动教学平台:使用互动教学平台,如电子白板,让学生参与标注诗句中的关键词,提高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提问方式开始,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黄昏时分欣赏过美丽的江景?那你们能描述一下那时的景色吗?”

-回顾旧知: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特别是有关自然景色的古诗,让学生分享对这些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暮江吟》的创作背景,包括诗人张若虚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诗句的意义。

-举例说明:通过讲解“一道残阳铺水中”这一句,说明“残阳”和“铺水中”的意象,并用现代汉语解释其含义。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选择一句诗句进行讨论,探讨其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然后向全班分享。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意境,或者画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教师指导: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暮江吟》中的意象美和情感表达,以及如何通过诗句感受诗人的情感。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尝试背诵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意境,下节课分享。同时,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的内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知识点梳理

1.《暮江吟》的作者与背景

-诗人:张若虚

-背景:了解张若虚的生平及其创作《暮江吟》时的社会背景,包括唐代的文化氛围和诗歌创作风格。

2.《暮江吟》的诗意理解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含义。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自然意象,如“残阳”、“江水”、“瑟瑟”、“露”、“真珠”、“月弓”,以及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3.修辞手法

-拟人:如“露似真珠月似弓”,通过拟人手法,将露水比作真珠,月亮比作弓,增强了诗句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对仗:诗句中的对仗结构,如“一道残阳铺水中”与“半江瑟瑟半江红”,展示了诗人语言的韵律美。

4.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朗读技巧:指导学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