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0《爬山虎的脚》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
时)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抓住重点词句了解作者细致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往学,揭示课题
1.出示单元篇章页及课文目录,回顾三上、三下所学的“观察
单元。
2.出示本单元篇章页,明确学习要求: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3.揭示课题:爬山虎的脚。相机指导写好“虎”字,注意写好虎
字头。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简单了解作者叶圣陶,对作者有个初步印象。
指出:叶圣陶爷爷为了告诉我们怎样连续细致地观察事物,亲自
观察了他家院墙上的爬山虎,而且写下了这篇观察文章哦。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落实读正确读通顺的要求。
3.学习本课生字词。
三、梳理内容,品味第2 自然段
1.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那么 ,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的是爬
山虎的“脚”呢? (课文第3、4、5自然段)课文第2自然段写的又
是爬山虎的什么? (叶子)
2.引发疑问 :既然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先写爬山虎
的叶子呢?
交流,明确:叶圣陶爷爷是为了弄清楚爬山虎怎么能爬,才特意
去观察爬山虎的脚的。他先注意到爬山虎的叶子,再注意到爬山虎的
脚,这样写符合观察的顺序和角度。
2.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叶圣陶爷爷观察了爬山虎的哪几
种叶子?重点观察了哪一种叶子?
3.从哪些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叶圣陶爷爷的观察很细致呢?圈画
词句,交流反馈,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一般来说,“一顺儿朝下”“铺得那么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
“漾起波纹这些关键词句,都能被学生发现。
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比较“漾起波纹”和“荡起波浪有什么不
同。以下是笔者的课堂实录片段:
生1:我觉得“漾起波纹”,是说明波浪不大 ,而“荡起波浪就
说明风很大 ,前面说“一阵凤拂过”,说明风不大 ,所以应该是“漾
起波纹”。
师:如果凤很大呢,爬山虎会不会“荡起波浪”?
生1:那就可能会的。
生2:我觉得不会,因为爬山虎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荡不起波
浪的,只能“漾起波纹”。
师:你的体会注意联系了上文,找到了依据 ,很会思考。
生3:作者还说到了“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 ,看着非常舒服”,
“漾起波纹才会感到非常舒服 ,如果是“荡起波浪”,就会觉得不舒
服了。
师:是的,要是刮起惊涛骇浪,那多么恐怖啊!你看 ,叶圣陶爷
爷的用词是多么准确、生动,而准确、生动的前提是他连续、细致的
观察。
4.从哪些词句中又可以感受到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连续的呢?
弓引 「导找出“刚长出来”“不几天”“长大了“等关键词。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听写词语
爬山虎嫩红均匀重叠
空隙叶柄枯萎牢固
二、画一画,品味第3自然段
课堂上,笔者主要通过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引导孩子们体
会第3自然段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原本想,孩子们画起来不会太难,
结果在画的时候,孩子们对“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
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个语句的意思理解起来有难度,
尤其是“反面和“枝状”这两个词语,容易被忽略或无视,这也正
是引导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的机会;“像蜗牛的触角倒是很容易被注意
到,这大概是作者运用了贴近孩子生活经验的比喻吧。
三、演一演 ,品味第4自然段
课堂上,笔者主要通过演一演的方法,引导孩子们体会“触”“巴
”“拉”“贴的用词准确,也感受爬山虎向上爬的特点。之后 ,笔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