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基因组DNA的提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十 菌落PCR筛选阳性重组子
【实验目的】
学习利用菌落PCR技术筛选阳性重组子的方法
【实验原理】
细菌细胞内的重组DNA以裸露状态存在。在高温条件下,细菌细胞破裂,细胞内DNA暴露并因高温的作用而变性成为单链状态的DNA,此时该DNA可作为模板用于PCR,进而检测该DNA中是否含有重组的外源DNA序列。
【仪器、材料与试剂】
1 仪器
生化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离心机,PCR仪,电泳仪,电泳槽,连续可调移液器,凝胶成像系统
2 材料
含待检测菌的阳性筛选平板,PCR试剂盒,引物1(primer 1)和引物2(primer 2),PCR管,移液器枪头,ddH2O,电泳级琼脂糖,Tris碱,硼酸。
3 试剂
PCR试剂盒:10X PCR buffer,MgCL2或MgSO4,dNTPs,DNA聚合酶;
primer 1和primer 2:均配成10μmol的使用液;
DNA Marker:根据PCR产物大小确定。
【实验步骤】
1 配制25μL的PCR反应体系
10× buffer 2.5 μL
MgCL2或MgSO4 1.5~2.5μL(若buffer里有,则可不加或少加)
dNTPs(2μmol) 2.5μL
primer 1 (10μmol ) 1μL
primer 2 (10μmol ) 1μL
Taq 酶(或其他用于PCR扩增的DNA聚合酶)1U
ddH2O 补至25μL
最后用移液器挑取筛选平板中的待检测菌落,放入上述反应体系中。
2 PCR程序
配制好反应体系后,将其放入PCR仪中。然后根据最初设计引物时的相关数据,设定PCR程序中的每一步的反应条件。通常设计的反应条件如下:
94℃ 预变性 3~5min;
94℃ 变性 30sec~1min
50~60℃ 退火 1min 30~35个循环
72℃ 延伸 2min
72℃ 最终延伸 8~10min
设定好程序后,即可开始运行程序,进行PCR。
3 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见实验六
PCR完成后,取5~8μL PCR产物与适宜的上样缓冲液(loading buffer )混匀后,加样电泳。待电泳完成后,将凝胶置于凝胶成像系统中观察结果。
【注意事项】
1配制PCR反应所用PCR管及移液器枪头要洁净、无菌,反应体系配制时要仔细,防止液体飞溅。
2要选取清晰、散落的菌落进行挑菌,防止沾染其他菌落或杂菌。
【思考题】
1 菌落PCR扩增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 菌落PCR扩增鉴定阳性重组子的依据是什么?
实验十一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
重组质粒除了具有原有质粒多克隆位点(MCS)以外的酶切位点外,由于引进了外源DNA序列,因此还具有外源DNA所携带的相应酶切位点。通过分析重组质粒与原有空质粒中的酶切位点的差异,选择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再通过分析重组质粒与空质粒酶切序列长短的变化情况,可以确定是否获得了重组质粒。
【仪器、材料与试剂】
1 仪器
恒温水浴(或恒温金属浴),电泳仪,水平电泳槽,凝胶成像系统。
2 材料
待酶切鉴定的重组质粒;与重组质粒相对应的空质粒。
3 试剂
酶切所需要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及其反应缓冲液;
DNA Marker:根据酶切片段的大小选用适宜的DNA Marker;
loading buffer: 6×或10×含溴酚蓝的上样缓冲液。
【实验步骤】
1选择适宜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根据载体的序列,利用软件(如 Clone Manager)分析,选择适宜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2 根据所选择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相关信息(最适反应温度、离子条件等)选择相应的酶切体系。
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具有各自最佳的反应缓冲体系和反应温度,因此要结合所购买酶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一种或两种酶进行酶切。
3 配制酶切体系,进行酶切。
根据所购买酶的说明书,配制酶切所需要的反应体系。通常酶切体积需要在20μL以上;如果进行多酶联合酶解,则应注意:对盐浓度要求相同的酶,原则上可以同时酶切,但应注意避免酶切序列重叠现象;对盐浓度要求不同的酶,可采取使用较贵的酶的盐浓度,加大便宜酶的用量,同时酶解;或者先用低盐酶酶切,然后补加盐,再用高盐酶酶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