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外营养对全胃切除术营养免疫及肝功能影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早期肠内外营养对全胃切除术营养免疫及肝功能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对全胃切除术的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TPN)在营养、免疫及肝功能状态的影响方面的疗效比较。方法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0月于本院48例行全胃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早期肠外营养组)和B组(早期肠内营养组),每组各24例,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后3~14d的营养状态相关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B组干预后3~14d的营养状态相关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肝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A组,且B组上述指标干预后14d优于干预后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术患者的营养、免疫及肝功能状态的改善均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EN是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可迅速恢复患者的免疫状态,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问和住院时间,可以为患者术后康复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肠内营养;胃切除;肝功能
患者行全胃切除术以后,由于术前禁食及手术创伤,易造成患者消化生理功能失常,导致营养摄入障碍,同时手术应激也会使患者术后营养吸收不良,对患者预后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术后进行早期合理的营养支持是行全胃切除后必不可少的支持疗法,其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强机体抵抗力、改善患者营养情况、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因胃癌于本院接受全胃切除术的病例48例,随机分为EN组与TPN组,探讨比较其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10月,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47~73,平均(51.5±4.3)岁。随机分为TPN组与EN组,每组2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胃癌病理分期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48例患者均行全胃切除术,术中行消化道重建术,应用一次性吻合器行食管一空肠Roux-en-Y重建。
1.3营养支持
1.3.1 EN组采取鼻-空肠营养管给予营养液,将空肠营养管置入空肠一空肠吻合口远侧15m处。术后首个24h,经营养管滴注温生理盐水250~500ml,观察患者有无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第二个24h缓慢经管滴注肠内营养液500ml,逐步增加量至全量,营养液温度应控制在大约38℃,以50ml速度注入,持续1w,摄入能量保持在105~126 kJ/(kg?d),注意对水份、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等的补充。待肠功能恢复后可允许经口少量饮水,维持7d。
1.3.2 TPN组术后第1w,由生理盐水、葡萄糖、脂肪、复方氨基酸,谷氨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配制的三升袋。静脉滴注丙氨酰谷氨酰胺1.5~2.0ml/(kg?d)。1.3.3临床监测指标①临床指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监测肛门排气情况;术后注意监测并发症情况;监测住院时间;②营养指标:术后第3d,第14d检查血生化情况,如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的变化情况;③免疫指标:术后7d检测CD8+T细胞、CD4+T细胞、NK细胞、IgM、IgG等。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4.0软件包进行统学分析,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症状及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各脏器功能正常,无手术死亡病例。比较EN组及TPN组,EN组术后肛们排气时间较早,本次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见表1。
2.2营养指标术后3d测患者血生化,两组患者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但EN组下降幅度较小(P0.05)。术后14d,EN组的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值均高于TPN组(P0.05)。见表2。
2.3免疫指标术前两组性别、年龄、胃癌病理分期等各项指标之间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d两组NK细胞、IgM、CD4+T细胞、IgG均有升高,EN组与T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全胃切除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一方面由于胃癌患者长期进食障碍,术前均有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另一方面术后存在紧张,手术应激等因素,如患者患病心理压力过高,存在高代谢状态,以及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正常解剖及生理结构功能受到影响,营养吸收情况受到影响,术后需要禁食一段时间,无疑会继续加重患者的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