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实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实录
赵剑峰
(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安徽 淮北 235000)
为了配合人教版必修3教学参考书的发行,2007年4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安徽省拍摄了三堂录像课,本课是其中之一。
课前导入:Flash动画:“百家争鸣”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7张图片循环滚动播放,背景音乐:古筝曲《高山流水》。
导入新课:
师:首先,请大家欣赏一个录像片断。
(播放录像《论语心得》片断,52″)。
师:刚才这个录像片断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女士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她是谁?
生:北师大教授于丹。
师:2006年10月,北师大教授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论语心得》,由此在中华大地上引发了一场“儒学热”。孔子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孔子为什么会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创立的儒学是怎样兴起、发展的?中国古代思想领域是怎样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久远的春秋战国,一起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一起在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里寻找灵感和启迪。
学习新课:说文解字,解读标题。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本课的课题。“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指的是什么?
生: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师:真的是一百家吗?
生:不是,“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师:《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不能称其为一个学派,其他的九家被称为“九流”。这也就是“三教九流”中“九流”的来历。
“争鸣”是什么意思?
生:所谓“争鸣”,是指“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
师: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各阶层、各政治派别的学者和思想流派,都希望按照本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师: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学生思考)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看一段对话。
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你每天干什么?放羊!放羊为了什么?挣钱!挣了钱呢?娶媳妇儿!娶了媳妇后呢?生娃娃!生了娃娃,让他干什么……?当然是放羊!!!
师:看完这段对话,不少同学笑了。我们在笑过之后,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放羊娃会有如此单纯、幼稚,甚至可笑、可悲的想法呢?
生:因为他受的教育太少了。
师:为什么他受的教育太少了呢?
生:因为他家太穷了。
师:他的想法归根结底受到什么问题的制约?
生:经济问题,生存环境。
师:这折射出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什么规律?
生: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师:我们能否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说一说“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呢?
生1:中国社会处于动荡变革时期。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等旧制度走向崩溃,新的封建制度正在建立。
生2:东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乱,诸侯崛起,诸侯为了在争霸中胜出,纷纷招揽天下人才,士大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生3: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很多贵族在战争中沦为平民,不少士大夫兴办私学,评论时局,寻求恢复社会秩序的良方,把本来只保存在贵族社会中的知识带到民间。
师:(归纳总结)
1、政治、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3、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民间”。
以上三点原因中哪一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呢?
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师:“诸子百家”中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思想流派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主要观点是什么?他们的思想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组学习:把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分别代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学派,归纳概括他们的主要观点,探究他们的思想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教师参与合作学习,指导帮助学生。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师:在别的学习小组回答问题的时候,咱们要注意倾听,他们回答不全面或回答错误的地方,咱们可以进行补充和指正,甚至诘难、批驳,争取在咱们的课堂上也形成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
师:首先请儒家学派的代表说一说,为什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