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x

发布:2023-09-25约1.8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记出以下内容: 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意义 2.列举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并概况其主张 3.列举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思考以下问题: 1.儒家“民本思想”是否等同于“以人为本”? 2.如何理解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及荀子的“仁义”? 3.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你会采纳哪一学派的思想?;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乙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丁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二、儒家思想的形成;2.孟子:;3.荀子:;;三、道家;四、法家;1.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2.“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 3.(战争使)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4.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五、墨家;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1.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 ) A.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 B.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 C.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 D.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新途径;2.先秦时期,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这反映了此时儒家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 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 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3.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 A: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C: 战国后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4.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主张“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 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 B.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 C.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 D.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5.韩非子认为,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官吏来取代他们。这些思想“铸造了韩非子管理(治世)思想独到价值”。体现这一价值的思想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B.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6.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属于 A.强调赏罚分明的法家思想 B.认为人生无常的道家思想 C.提倡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 D.主张选贤任能的墨家思想;1.百家争鸣的出现 背景:铁犁牛耕;诸侯争霸;士活跃;学在民间 意义:思想解放运动;文化基础;改革变法武器 2.儒家 孔子:①仁、礼、以德治民;②性相近; ③因材施教、有教无类;④中庸、天命 孟子:①仁政、民贵君轻;②性本善;③重义 荀子: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礼法兼施; ②性本恶;③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注意:儒家民本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不等于民主;3.道家 老子:“道”、辩证法;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庄子:万物相对;齐物论;天与人不相胜 4.法家: ①法治、严刑峻法,奖励耕战;②法术势结合、专制集权;③今胜于昔,变法革新 5.墨家: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