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8 古诗三首 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docx

发布:2024-09-23约4.11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浪淘沙(其一)》。这首诗是刘禹锡的作品,通过描绘黄河的雄浑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浪淘沙(其一)》,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是诗意的解读和朗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感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教学难点是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诗句的翻译。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导入新课、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互动、课后作业布置。在导入环节,通过简单的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通过自读和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在课堂讲解和互动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朗读和背诵,并回答相关问题。最后,在课后作业布置环节,要求学生完成诗的翻译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浪淘沙(其一)》,学生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解读和分析诗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时,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哲理,传承中华文化。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在学习了本册之前的诗歌和古文后,学生已经对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意象表达、韵律节奏等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古代文化背景,并能运用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诗歌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古诗词,他们喜欢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感受诗歌的美。在能力上,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但对于诗中的深层意象和情感表达,还需引导和帮助。在学习风格上,一部分学生喜欢直观和动手操作的活动,如绘制诗歌意象图;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文字和思考来理解诗歌。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浪淘沙(其一)》的意象时,学生可能会对一些生僻的自然景象和古代习俗感到困惑。此外,诗中丰富的情感和哲理意蕴也需要学生进一步的品味和思考。对于课后作业的翻译和练习题,学生可能会在如何准确表达诗意和运用修辞手法上遇到挑战。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选择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和情境体验法进行教学。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诗歌背景知识和解释生僻词语;互动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分析诗的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朗读和背诵;情境体验法则通过图片和音乐等媒体,帮助学生沉浸于诗中的景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2.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包括: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比赛,以增强他们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以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邀请学生扮演诗人,进行诗歌创作体验,以提高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教学媒体的使用主要包括:PPT展示,用于呈现诗歌文本、解释生僻词语和展示相关图片;视频播放,用于展示黄河的壮阔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音乐播放,用于营造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预习《浪淘沙(其一)》,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尝试阅读并理解诗文内容。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浪淘沙(其一)》,这是一首描绘黄河壮阔景象的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黄河的雄浑和诗人的情感。”

环节一:自主学习

“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自主阅读《浪淘沙(其一)》,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诗中的意象有哪些?(3)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并尝试回答问题。

环节二:课堂讲解与互动

“同学们,你们读完诗歌后有什么感受?谁能来说说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如“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中的黄河景象等。

“请大家注意诗中的‘浪淘风簸’一词,它形容了黄河的景象,也寓意了人生的曲折。诗人通过描绘黄河的壮阔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环节三:朗读与背诵

“现在请大家跟随着我一起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同学们,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是否已经深深印在了你的心中?现在请你们尝试背诵诗歌。”

学生背诵诗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