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信息窗4《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下册数学.docx
2025年
“求一个数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7-40页信息窗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上设计的,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量的多少的基础上编排的。本节课让学生学习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方法,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到“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是学生认识减法意义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要关注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从直观的图中感悟减法的模型,教材提供了操作的策略,借此帮助学生理解要解决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沟通“比多少”问题与原来所认识的减法模型之间联系,从而获得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在学生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几”用减法计算的基础上,教材编排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少几”的问题,并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新问题转化成旧问题加以解决,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并体现转化思想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含义,通过用学具操作,把文字信息转换为图表信息来解决问题,知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就是在求两个数量相差多少,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2.丰富学生对减法现实意义的认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3.结合护绿行动,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在操作中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计算方法,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算理。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方块。
[学具]小方块、练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为了提高大家的爱绿、护绿意识,前期我们学校开展了护绿活动,很多同学获得了优秀“小林长”,优秀“护林员”的称号,老师把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统计表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1:一年级获得优秀“小林长”的有6人,获得优秀“护林员”的有8人。
预设2:二年级获得优秀“小林长”的有10人,获得优秀“护林员”的有20人。
预设3:三年级获得优秀“小林长”的有15人,获得优秀“护林员”的有33人。
师:根据我们刚刚发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预设1:一年级表彰的优秀“小林长”比优秀“护林员“少多少人?
预设2:一年级表彰的优秀“小林长“比二年级少多少人?
预设3:三年级表彰的优秀“小林长”比二年级多多少人?
预设4:……
同学们可真厉害,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护绿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渗透环保教育。以情境窗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直接提出比多少的问题,不但会使学生很快进入“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思考阶段,还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现实性和多样性,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产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欲望。
二、教学新课,展开探究。
(一)操作,建立解决“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问题的直观模型
1.理一理明确信息和问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三年级表彰的优秀“小林长”比二年级多多少人?先来理一理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哪两条数学信息?
预设:三年级表彰的优秀“小林长”有15人,二年级表彰的优秀“小林长”有10人。
教师提升:经过我们刚才理一理这样数学信息和问题是不是更清晰了。
2.摆一摆、想一想分析数量关系
师:下面我们借助学具摆一摆的方法一起来想一想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有想法后和小组合作交流一下。在合作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小组合作的要求。
小组合作要求:
1.摆一摆:用1个小方块代表1个人,表示出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分别摆出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人数。
2.想一想:怎么摆能清楚的看出三年级比二年级多多少人?
3.说一说:指着方块图说一说怎样求三年级比二年级多多少人?
学生操作,小组内交流。
师:哪位同学上台来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三年级:
二年级:
教师引导:你认为这种摆法怎么样?
学生回答。
教师提升:这是我们之前学过的一一对应的方法,他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看出谁多,谁少。
师:通过摆一摆,我们可以发现三年级比二年级多多少人?
师:多出的5人在哪里?谁上来圈一圈?(标出比二年级多的)
师:老师用虚线给他们隔开。那这一部分和二年级相比怎么样呢?
预设:一样多。
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部分三年级和二年级同样多,是10人。
师:现在你知不知道怎样求三年级比二年级多多少人了?
预设:三年级减去与二年级同样多的就是三年级比二年级多的人数。
教师提升:刚刚我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想出了用摆小方块的方法来分析这道题